您的位置:首页 >古风文案 >

精选66句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多少字(苏轼水调歌头全诗拼音)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1、苏轼水调歌头全诗明月几时有

(1)、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就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就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就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就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此篇就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就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就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和直舞“人间”、离欲和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和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5)、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8)、(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9)、从望月、问月到舞月,从羡慕天上到回归人间,展现了一幅浪漫瑰丽的画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归去”一词,不是“去”而是“归去”(回去),表明诗人原本就把自己看做是天上的人,非同人间的凡夫俗子,这是诗人对自我高尚品格的暗喻。在天上和人世之间,诗人最终选择了人间,表达了诗人留恋人间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1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1)、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1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词的上片是在“欢饮达旦,大醉”的状态下,袒露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追求,表达对人间的热爱。此时的苏轼是豁达的是开朗的是乐观的是率真的。我们看不到诗人官场失意的阴影。

(13)、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写了这首,同时怀念)子由。

(14)、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王案:“癸亥六月,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调歌头》。”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15)、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6)、⑼不胜(shè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17)、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8)、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1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2、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多少字

(1)、“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

(2)、词的上阕写作者对月遐思,以问句开头,而问的又是明月,苍天,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梦如幻,意境深远。“不知天上宫阙”几句跌宕起伏,妙笔生花,表现了作者内心之中的波澜起伏。当时的苏轼正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不知所从。“何似在人间”是作者给出的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 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在这天地之间,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去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去努力,去珍惜身边的美好,积极乐观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3)、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

(4)、研究苏轼的专家为什么说,苏轼在中秋之夜发出了“***的感慨”呢?他们的依据是:月亮象征朝廷,他本是朝廷的人,如今外放,但还是想“归去”,然而,朝廷太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灭顶之灾,“高处不胜寒”啊!

(5)、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7)、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8)、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9)、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0)、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与友人对月小酌,醉后以月起兴,将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明月几时有?”。

(11)、《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15)、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1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20)、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1056年,21岁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一举夺魁。后入朝为官,适逢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合,被迫离京。1074年调任杭州通判,同年秋,被调任密州知州。

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拼音

(1)、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2)、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6)、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7)、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译文:天,度过了中秋节才离开,写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来赠别我。因为言词太过悲切,便作词应和。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10)、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3)、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14)、⑿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5)、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6)、“我欲”三句,盖因问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惟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蕴藉。“起舞”两句,仍承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人之势。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4、苏轼水调歌头全诗月亮

(1)、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说到苏辙,不能不多说几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自小一起读书、一起玩耍,长大后,一同进京赶考、一同中进士,仕途之路也有惊人的相似。兄弟情谊流传着太多的故事。当“乌台诗案”让苏轼蒙冤入狱时,苏辙冒死上书,愿拿自己的官职替兄赎罪。而在狱中的苏轼预感死期将至,怀念苏辙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感人诗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见《狱中寄子由二首》)苏轼一生写下了3000多首诗词,其中有近200首是写给苏辙的,包括大量的兄弟之间的唱和,兄弟情谊是他一生最大的慰藉。《宋史》中称苏氏兄弟“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3)、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精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

(4)、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5)、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和“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和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