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风文案 >

精选68句人民日报关于劳动的金句(赞美劳动人民的诗词散文)

赞美劳动人民的诗词

1、赞美劳动精神的古诗词

(1)、⑥罗绮(q!)——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3)、疫情期间,我们居家学习,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每天劳动半小时,每天背诵一首好诗词,相信你会收获好习惯,更会获得大智慧。

(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5)、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6)、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宋

(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10)、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1)、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12)、衣衫被沾***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二首》唐李绅

(14)、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6)、天旱农夫盼春雨,泪眼望稻谷。——《耕织图》佚名

(17)、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18)、全诗八句,前四句是周成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招请祈告了上帝先公先王,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藉田亲耕之礼;后四句则直接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全面耕作。诗虽短而气魄宏大。从第三句起全用对偶,后四句句法尤奇,即使在后世诗歌最发达的唐宋时代也是颇为少见。

(19)、诗人们喜欢描写劳动者,赞美他们的善良无私,歌颂他们的勤劳勇敢。

(20)、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2、人民日报关于劳动的金句

(1)、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3)、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4)、此次诗歌朗诵比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梦·劳动美”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进街道职工文化建设,展示新时代广大职工的劳动风采。

(5)、翻译: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6)、《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赞美劳动人民的诗句有那些赞美劳动人民的诗句

(7)、世界如此灿烂,生活如此美丽,就是因为有你--辛勤的劳动者,最伟大的人!

(8)、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9)、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10)、水一样流走的是日子,记忆被时间流逝得日益斑驳,人们却没有遗忘这一幕,“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他们英勇壮举的特别纪念。

(1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1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赞美辛勤劳动的诗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13)、《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1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15)、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6)、《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7)、《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8)、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19)、(高尔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0)、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唐白居易

3、赞美劳动人民的诗词散文

(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唐·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3)、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4)、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5)、《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6)、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7)、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8)、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9)、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10)、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11)、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2)、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13)、才了蚕桑又插田。关于歌颂劳动者的诗歌站在红五月首端

(1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赞美劳动者的诗句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代: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15)、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16)、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17)、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18)、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1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0)、无私奉献 只问耕耘,不计收获 克己奉公 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4、关于劳动的古诗七言绝句

(1)、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2)、最真的赞歌赞美劳动者的诗句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代: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3)、这一个月每天早出晚归,依然觉得是无用功,脚板都走痛了。

(4)、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5)、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6)、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8)、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 “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