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32句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是什么(《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

1、论语十二章解释

(1)、(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2)、   (1)越过   (2)改变   (3)坚定     

(3)、(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5)、(答案)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8)、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9)、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身:        为人谋 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0)、有朋自远方来                        

(1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12)、(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1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4)、(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5)、为别人谋划诚心诚意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去复习了吗?

(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18)、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9)、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是什么

(1)、赏析: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译文:                                                                          

(3)、赏析: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6)、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8)、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9)、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孔子的思想。请你从上、下联中各选择一个方面,并分别以“链接材料”一则语录中的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出你的认识。

(10)、(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1)、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12)、(3)好(hào)喜欢,爱好(4)乐(lè)以......为乐趣

(13)、15十有(yòu)十五岁。有,同 “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15)、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16)、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全书包括《学而》《为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7)、 曲肱而枕之                        

(18)、(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19)、                                                             

(20)、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过程,对知识掌握得扎实并有创造性的见解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3、《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1)、(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答案)(1)儒 孔子 语录 孔子 二十 大学 孟子

(5)、(6)孔子对于学习要常复习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从心所欲,汉语成语,拼音是cóngxīnsuǒyù,意思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9)、“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  斯                  夫,不舍昼夜。”(《子罕》)

(1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语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为代词,后为语气词;C.前为介词“对”,后为动词“参与”;D.均为语气词。故选D。

(12)、(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3)、(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14)、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要广泛学习,又要联系实际,多提问题,不能好高骛远。

(15)、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学而时习之(                    )

(18)、(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19)、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

4、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翻译

(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2)、(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3)、(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4)、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别人说话能明辨别真假,七十岁可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5)、徐州初中语文10月1日-10月15日的文章,在文末留言,然后邀请朋友们来给你点赞。

(6)、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7)、(答案)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思而不学/则殆。

(8)、(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10)、(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2)、(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15)、(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6)、(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8)、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听到或者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么晚上的时候死了也是可以的。

(19)、(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20)、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5、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

(1)、(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2)、(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答案)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与“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些思想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交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6)、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7)、(3)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

(8)、3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委婉的反问语。说,通“悦”,愉快。

(9)、孔子大学堂视频:http://v.qq.com/vplus/5ed935e9e0aecbe5610b730147201be9

(10)、(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11)、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13)、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5)、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16)、(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17)、(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8)、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19)、(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20)、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2)、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  耳顺,

(3)、(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4)、(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5)、(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6)、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1)温:温习,复习。(2)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3)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9)、(解析)本题属综合读题,解答此题,要对《论语》内容有所掌握,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结合具体要求作答。对联中,化用了孔子的一些主要言论或思想,都可与材料中的事例相对应,如对联中的“慎言语”可与⑥相匹配;“守礼法”可与②⑤相匹配等。示例:“慎言语”与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快敏捷,说话要谨慎,即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

(11)、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14)、(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5)、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16)、(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评分说明:(3分)结合“不贤而内自省”1分,联系甲段内容加以论述1分,语句通顺1

(18)、(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9)、经过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0)、(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4)、赏析: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5)、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6)、(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今义:    )

(12)、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