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79句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出自什么(言必信行必果的含义)

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

1、言必信行必果后面是什么

(1)、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他尊敬兄长。”

(2)、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3)、所以说,“言必信,行必果”,并不是君子做人的道德标准啊!

(4)、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5)、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6)、言必信,行必果,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7)、所以,在孔子那里,做为人所做出的各种诺言(包括政治上的和朋友间的等所有方面),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问题——义。

(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段一出来,就是一大摞的善,而且真要细说起来,每一个善的意思,都未必相同,因为善的意思本来就多,放在这里的时候,意义就更多了,这还是用通行本的断句,要是用其他版本的断句,那没办法说了,意思太多了。但是好在,意思虽然多,但其实根底还是没有变的,和昨天所讲的水德关联很大,解读的意义再多,是角度的不同,但是能否真的领会,就是心的事。

(9)、另一方面,由于本期内容是与上期相衔接的,所以,还必须围绕孟子进行。

(10)、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11)、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指:一般人只重自己的诺,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事情当做不当做。士(有才德之人)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

(12)、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

(13)、意思其实再明白不过了,孔子所谓的“言必信,行必果”并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高大上道德准则,而是比较低级的普通人的表现。这里有两个概念一定得搞清楚:第“士”基本上指的是“士大夫”,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政者,而且是君子。第文中的“小人”绝不是跟“君子”相对的概念,而是指的平庸之人,也就是普通人。明白了这些,就容易理解孔子这种“毁三观”的观点了。其实他说的一点都没错,关键就在于他的认知层面比我们高一个层次,已经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了,而不单单是做事。

(14)、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5)、孔子为什么不太看重“说到做到”呢?孟子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个够格的人,应该义字当先,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不符大义原则,就不一定将其坚持到底。只有小人才固执于圆满,说出的话板上钉钉,貌似要怎样怎样,其实是走入死胡同了。

(16)、 (出自):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17)、其实,那个浅尝辄止的家伙解释的也是错的。他浅尝辄止,专骗那些从不读书的人。

(18)、这些对比,应该说,让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的是:所谓“小人”,一方面,他们只是一些对“义利”关系进行判断和取舍时的“重利轻义”之人;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的只是其胸怀的狭隘和品性的低俗。所以,这种“小人”还谈不到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坏人”的程度。

(19)、于是,孔子这句名言出来了,什么名言,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0)、度,即度量,意指要成就大事业必须要有很大的度量,正所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2、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出自什么

(1)、这段话从总体上看,不存在什么疑难难解之处。弄清硁硁(硁音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然,浅薄固执貌)和斗筲(筲音shāo,盛饭竹器。一斗为十升,一筲为五升)的含义后,可大概翻译如下:

(2)、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动善时,阴符经里讲,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四季轮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如果你非要违背这个规律,强自为之,往往就会收获恶果,无论是为人处事的不合时宜,还是吃喝住行的生活方式,都要遵循时序。好似水一样,动则变,静则澄澈安详,动与静都需要把握,如果不能把握好,往往就会自食其果。而这些说完,最后再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如果什么事都去强出头,都自持其能,那么紧随其后的争端是必然的,无尤,可以说是没有祸端,没有争执,越是不引人注目的,往往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没有人在意阳光空气水,但这些就是生命所必需的,而道亦是如此,无人注目,却没有人能离得开。不争不是无用,而是大用却不自傲,善下之,方可久。水之至柔,以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性无常,在寒则硬,在热则升,上善之若水,故几于道。这里又要回过头来说,几于道,接近道,但并未合道,老子讲水德,以水为引阐述了很多,但是却说,这只是几于道,这并不等于道,那么什么是道呢?无可言也。不过还是要强调一次,几于道,而不是等于道哦。

(4)、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5)、其实,“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的重音是在两个“必”字上。这两个必字是与“硁硁然”进行搭配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重点强调“必”的这种情形,“硁硁然”就没有落脚之处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必”的执着,才使得“小人”这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硁硁然,所以,才引起孔子的慨叹或叹息(小人“矣”)。所以,我们认为,孟子用“不必”来否定“必”,应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

(6)、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7)、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8)、近义词:言而有信(yánéryǒuxìn)

(9)、我们讨论孔子思想言论时必须牢牢记住的理论起点是,孔子是按“易理”来构筑他的思想体系的,而“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就是不固化——不“必”。所以,那种“硁硁然”的“必”信和“必”果之士,孔子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10)、言必行行必果,读音:yánbìxìn,xíngbìguǒ

(11)、第孟子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如果是,为什么孟子要在孔子“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概念语境中节外生枝而搞出一个“大人”与“小人”的对举呢?这有什么意义吗?换言之,大人、君子与小人三者是什么关系,尤其是大人与君子是什么关系?

(12)、至于「言必信」中的言,指的不仅是对他人的承诺,也包括自己说过的任何话(莽撞的气话、吹牛的大话、违心的假话也属于「言」)。总之,只要我说过我要做,我就会做。这里要指出的是,发言人也是在同样的意义上用「言必信」这个说法的:我国要制裁相关美国企业,这件事不需要别国配合,也不是向别国做的任何承诺,纯粹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未来行动的宣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必」字。「必」使得「言」成为了对于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说过的,100%都要做;去做的,100%要做成。显然,这已经不再关乎是否讲信用的问题,而变成了「人的行动取决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而不是取决于别的原则」。

(13)、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16)、当时,地位较高的人才能称为君,比如国君,家族中的嫡长子一系才能称之君。

(17)、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9)、在《论语》中,孔子对与此处所谈之信有关的言论如下(为减少篇幅,省略了所出篇章的加注和“子曰”字样):

(20)、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3、言必信行必果的含义

(1)、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重“信”准则,有个“正道”前提,如果离开“道”"德"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

(2)、其实,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持严厉批评态度,在他心中,能够“言必信,行必果”人竟然是小人。

(3)、居善地,如果直接解释,善是吉,居善地,就是在好的地方,也有人解为善于,最善于选择地方,其实无论怎么解释,大意都是一个极好之处所,那么这个极好之地在那里?之前说了,若水,水所处是众人之所恶,但这个恶,老子却告诉你,这个众人之所恶的地方就是善地,为何这么说呢?后面老子说,功成身退,这里要注意,老子不是说让每个人都不要有所作为,如果让人没有作为,就失去了其社会的意义,所以老子说,要功成,水不是天生就在低处的,是从高到低的,这个高就是功成,功成难不难?功成很难,想要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但更难的是身退。若是有一天,你身居高处,俯视一切的时候,是否还有一点清醒?是否还知道自己的初心几何?人终究是在变的,人的心也是不知满足的,人是喜好出头的,在这些热络下,往往就是祸患的开始。古人讲,乐极生悲,人这一辈子,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有两桩:在一片热闹中,保持一份冷静;或者,在万马齐喑中,还拥有一份热忱。居善地,真正的善地不是风水宝地,天地有轮转,山河有变迁,真正绝对的吉利是不存在的,唯谦和而常能下,不为天下之先,才能长久存在,如百川归海一般。

(4)、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5)、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6)、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跟在她的身后哭哭啼啼吵着闹着要跟她去。曾子的妻子骗孩子说:“你快回去吧,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乐颠颠地回去了。

(7)、就是说到就要做到,说过的一件事,不可只是空头支票,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得到结果。

(8)、听到耿哥代表中国人对美国说出这么硬气的话,我先是脊梁骨一硬,深感中国人从此硬起来了。然后就感觉有点不对。仔细一想,从未在中国古籍里读过「言必行,行必果」这个说法,中国人是从何时开始讲求这个原则的呢?后来想想,大概是媒体记者中华文化素养太差,把发言人说的「言必信、行必果」中的「信」记成了「行」吧。

(9)、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士?”孔子说:“行为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10)、示例: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11)、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终极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12)、孔子很无奈地道:“唉!他们都是一些器量极小的人,算什么东西呢?”

(13)、言归正传。有子的解释比孟子的要合情合理而且合乎逻辑。相比之下,孟子的解释反而是越说越乱,而且,这种解释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孔子的原义与原意。

(14)、·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5)、显然,把「言必信行必果」写进各种新《三字经》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伟大的人从来都从一件事是否符合「义」来思考(在别的文段中,孔子、孟子也强调从「仁」去思考),而不要去关注是不是符合自己以前说过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没有说错话过?虽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可以督促我们说话更加谨慎,只说我们能做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放弃对于想象、对于可能性的讨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可能避免说错话,因此孔子孟子都更重视改正的可能性,而不是强求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错误。

(16)、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17)、这种人思想境界不高,是眼中只有自己的小人,是最低一等士人,与那些心中有羞耻之心,不辱使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不是一个档次的。

(18)、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9)、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20)、这句话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

4、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怎么说

(1)、我们揣测,《论语》中之所以收入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是语录体文献,而孔子又没有完整地就某一个命题展开论述,所以,孔子的一些“高徒”就根据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巧妙而不失分寸”地进行了“补充式”阐释,以使阅读《论语》的人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无解式疑问和永久性疑惑。

(2)、 欢迎加入神霄道学QQ群:326272078

(3)、我们以必须要谈及的“信”的概念为例来说明如下:

(4)、曲解:古时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够公正,所以在高官犯法之后可以不受惩罚,不受刑罚。 

(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6)、·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诚实而勇敢,不做没有利的事情。把他安置在边境上,让他保卫边疆。”

(8)、·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9)、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要求这么做,也用这句话来夸人。

(10)、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1)、孔子回答道:“那些让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羞耻之心的人,如果到外国出使,能够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12)、然而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4)、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15)、⊙楼宇烈:离开“道”,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16)、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7)、杨绛: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

(18)、网上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名著解读。很多像于丹一样装腔作势,一惊一乍。最常见的如:

(19)、通行的解释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一言)可以终身行之呢?孔子答道,这个字恐怕只能是“恕”了吧。自己不愿意要的,莫将其施之于别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