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01句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是什么)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1、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特点

(1)、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2)、(3)对“官”猛烈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3)、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气”只有聚散、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都是“气”的聚散、往来、屈伸的运动形态。他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气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他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是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的关系,两者为“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他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

(4)、  ③思想文化:私学的兴盛,“学在官府”被打破,知识分子群“士”阶层活跃;

(5)、C.“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6)、王夫之故居湘西草堂是先生自己设计建造的。他在草堂前亲自栽种了两棵一般是植于墓地的柏树,表达了作为明朝遗臣愿“七尺从天乞活埋”,不与黑暗现实妥协,力争传承中华文化火种的精神。

(7)、③代表: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8)、B.“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9)、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10)、①起源: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歌舞,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傩”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流行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11)、 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2)、在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曾经官职不过八品的王夫之,于兵荒马乱之际,留下了千万字的著作,涵盖经史,字字泣血,在执拗、倔强之中,透出一股豪壮奇崛的骨气。

(13)、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14)、王夫之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15)、A.“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16)、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17)、第王夫之提倡心物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认为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18)、  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19)、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0)、这里,王夫之有一个十分可贵的思想,他把有生命的“百物生死”和风雨露雷的自然现象,乃至从来被人视为永恒不变的日月,统统看成是同一性质的气的聚散现象。这个思想,因为用的是“发敛”一词,所以有不同的理解。他的儿子王敔在句末加注说:“发敛,谓日月出入之道。”出入之道指的是一种带规律性的出没现象,这与气的聚散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在王夫之的思想里,“发敛”就是聚散,“发”有发生之意,就由气到形而言;“敛”有收敛之意,就由形到气而言。他在注张载“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一语时发挥说:“日月、雷风、水火、山泽,固神化之所为,而亦气聚之客形,或久或暂,皆已用之馀也。”当然,日月、水火、山泽是如何形成的,十分玄妙,故谓之“神化”,但王夫之却大胆地肯定它们都是“气聚之客形”,所不同的仅是时间上“或久或暂”的区别。这就是说太阳、月亮、山泽,尽管存在的时间极久,但仍然是气聚的客形,有一天终究要返回太虚而成为气。这样,王夫之的气一元论,也就达到十分彻底的程度了。

2、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1)、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2)、②性善说:提出人性本善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3)、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

(4)、(1)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5)、王夫之认为,一个人只有先成为豪杰,而后才能成为圣贤。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豪杰精神、堪称真豪杰的人才能成为圣贤。圣贤必须是豪杰,没有豪杰精神的人是不能称为圣贤的。豪杰能卓然兴起,有非凡的气概,有一独立的人格。与庸人不同。庸人拖沓委顺,随顺流俗,谄媚权势,惟知跟风走,而豪杰则能自拔于流俗之中,卓然独立。

(6)、1985年,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评出古今八大哲学家,其中之一就是王船山。

(7)、材料一 受到“作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影响的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天儒冲突”。天儒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基督教中的造物主Deus音译为“徒斯”,但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不明,利玛窦强调耶儒相通,采取“多与孔、孟合”的路线,将其译为“天主”或“上帝”。除此之外,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中国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宗教”单位,宗教信仰的发生、传授,宗教仪式的举行多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师在伦理关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被中国人当作圣人一样受到供奉祭祀。祭孔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清朝雍正年间,终于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8)、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9)、②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10)、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同情劳动人民,主张“循天下之公”,提出“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原则,提出让民众自治的思想,这是民主思想的先驱,难能可贵,应予大书。

(11)、③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12)、②长远: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李贽思想。材料强调的是李贽的主张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反对盲从孔子的观点,这对长期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的传统儒学来说,体现了其离经叛道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跟追求真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李贽反对盲从孔子,但不能就此说明他反对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与民本观点无关,故D项错误。

(14)、②寄托贤君明主: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

(15)、(4)思想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6)、       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

(17)、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能见的自然物体和不能见的茫茫空间又都是些什么呢?王夫之认为,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原,气是制造万物的材料。看得见的是气的凝聚,看不见的是气的消散。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是无形的气,看得见的是有形的气。气是它的本体,物是它的客形。他解释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一语说:“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日月之发敛,四时之推迁,百物之生死,与风雨露雷乘时而兴,乘时而息,一也,皆客形也。有去有来谓之客。”(《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18)、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19)、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学的“能、所”范畴,强调“所不在内”,“必实有其体”和“能不在外”、“必实有其用”,二者不容混淆、颠倒。他认为“能”和“所”的关系,只能是“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从而抓住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据此,他批判了沿袭佛教的陆王心学“消所以入能”、“以能为所”的观点,并揭露了其内在矛盾。

(20)、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是什么

(1)、(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2)、(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4)、王夫之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抛弃了(周易)八卦以乾为首的观点,认为乾与坤、阴与阳没有先后之分,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还认为,矛盾的双方没有固定的主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为主的一方在另一条件下就会转变成为辅的一方,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为辅的一方也会在另一条件下转变成为主的一方,矛盾双方的地位可以转化,人们不应当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对立面。

(5)、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6)、(4)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8)、②条件:丰富的汉字准备了材料;对汉末危机的深刻反思;士人群体的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9)、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10)、李贽的生活经历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11)、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12)、①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13)、  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14)、(3)汉朝: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15)、(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6)、提倡追求个人利益,批判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17)、很明显,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循环,实际上就是被朱子所讥的张载、王夫之主张的大轮回,只是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鲜明辩证思想和科学性。恩格斯首先肯定物质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循环”,是“无限时间内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只是这个循环的周期是十分漫长的,漫长得连地球存在的年代都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来计算。这样,不仅不存在释氏的“个个各自轮回”,恐怕也不是朱熹指出的“横渠是一发和了,依旧一大轮回”了。由此可见,朱熹的讥评是一针见血的,王夫之的辩白是多馀的,而早于恩格斯818年的张载有与恩格斯相似的宇宙观,是十分可贵的,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

(18)、③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19)、(1)主张“循天下之公”,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20)、船山先生对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代经史学既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总结,又有大胆的创新,对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王夫之的思想观点

(1)、(2)特点(新的主要体现):汉代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②主观上: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王夫之认为,宇宙在没有成形有形物质之前,全是它原本存在的气。因为聚散变化,出现了各种有形的物质,但仍然是这些气,既不减少,也不增多。因气的聚散变化的物质有哪些呢?王夫之认为,包括太阳月亮的出现,春夏秋冬的推迁,百物的生死,以及风雨露雷,它们都是“乘时而息”的“客形”。客形,从字面上说,也就是作客的形体。这是将社会现象运用于自然现象的比喻。在社会现象中,任何客人都是外来的,而且都是要走的,都是有时间性的,所以说“有去有来谓之客”。“客形”,生动深刻地概括了这一特定现象的时空规定性。与之相类似,宇宙间任何有形之物,都是“客”,都是有来有往,有聚有散。大至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小至百物生死,以及自然现象的风雨露雷,都只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现象,因时而来,因时而去。来则为聚,去则为散。聚时为有形之物,去时为无形之气。尽管现象不同,但其理则一。当然,虽说都是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现象,但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宽窄却大不一样。比如风雨露雷,占的空间虽然比较大,但时间却是短暂的,所谓骤雨不终朝,飚风不终夕,它与太阳、月亮,不能同日而语。至于“百物生死”,更是千差万别。百物中有朝生夕死的,有一岁荣枯的,更有数十年数百年一死生的。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乘时而息”,都是个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4)、②意义:二人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寻找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

(5)、①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6)、①特征:书法艺术达到了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7)、(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8)、②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9)、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

(10)、(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11)、“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12)、③表现: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13)、(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14)、答案:示例1 观点: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15)、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一书中,批判了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观点,提出了“天理”“人欲”并存不悖的思想。他认为天理和人欲都出自自然,离开人欲就谈不上什么天理。他说:“理欲皆自然”,“终不离欲而别有理”,“天理人欲,虽异情而亦同行……天理充周,原不与人欲对垒”。王夫之在这里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

(16)、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17)、(1)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18)、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19)、王守仁: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集大成者(明朝思想家)

(20)、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5、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3)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出现“三教合一”。

(2)、①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4)、③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5)、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6)、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7)、②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

(8)、第王夫之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认为,真知识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王夫之提出“克念”,即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9)、王夫之还进一步用对立面斗争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他明确肯定:豪强兼并的人家与流离失所的百姓是社会的两级,二者是尖锐对立的。他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发生激烈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坏事,也可能会引出好的结果。他意识到对立面的斗争会促成矛盾的转化。

(10)、  ①政治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据材料“今日之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皆托此篇以济其邪妄”可知,“邪妄”之意是反对君主专制,D项所述符合题意。

(12)、王夫之坚持事物运动的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摩、相荡,明确阐述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万物变化的源泉。

(13)、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14)、(1)发展脉络:甲骨文(商代)→金文(商周)→篆书(秦代)→隶书(汉代盛行)→楷书。

(15)、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16)、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高度发展的原因,16世纪后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17)、②时间:清乾隆年间(1790年)形成,同治年间兴盛。

(18)、①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19)、①特征: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主要是人物画,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20)、①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1)、★春秋时期老子的地位、相关著作、思想、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