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73句名人对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苏格拉底人物性格)

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评价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贡献

(1)、Socrateshasbecomewellknownforhiscontributiontothefieldofethics.

(2)、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3)、(2)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士中学》

(4)、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最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5)、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看完影片,我突然明白,作者之所以会用加油站工人的职业与苏格拉底的外号来描绘他的心灵导师,喻意在于,加油站工人是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必须要给汽车加油,才能使车子跑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7)、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8)、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9)、有人或许会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私下里到处奔走游说,而不去公民大会参政提建议呢?苏格拉底给出的理由是:如果那样,有神或精灵发出声音,“它反对我参与公共事务”。他进一步解释:“想要阻止城邦发生不正义、不合法事情的人,都不可能保全性命。真正为正义而战的人若想活命,哪怕多活很短的时间,必须过一种私人的生活,而不是去参政。”在这里,苏格拉底并不是想多活命,也并不是怕死,而是,他有他的使命要完成。精灵的声音阻止他参政,却并不阻止他行使民间性的劝诫任伤,这便是他的使命。

(10)、凡是公认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很少真的如此。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它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它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独立去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旧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我们都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我们都会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这两种同时存在的倾向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11)、苏格拉底仍然逻辑清晰,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这便是正义的、不媚俗的原则。他大声宣称:“我很难赢得这场官司,其原因不是缺乏言辞,而是缺乏厚颜无耻和懦弱,不肯对你们说那些你们喜欢听的话,而你们习惯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这种话。我不认为面临危险就可以做任何卑贱的事,我对我的申辩方式并不后悔。我宁可做了这样的申辩以后去死,也不愿活着再去做其它申辩。”

(12)、不过,人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于未来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极为不同的方面:他的品格和他的方法。他极具个性,风度翩翩。他喜爱交谈和辩论,享受战胜对手的感觉,通常的做法是:抓住对手的错误,诱使他们进一步讨论,给他们些许鼓励,然后再指出对手的错误。看苏格拉底辩论,就像看语言大师的表演。他很有耐心,甚至年轻的战士(常常是他的学生)也为之动容。他很风趣,说话充满了反讽与戏谑。他也很朴实、热情,富有激情。他有魅力,是雅典年轻人心中的神话。当然,他总是在说个不停。

(13)、选择:古代西方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14)、(24)比如《拉克斯篇》192a~b:“我将人们能以很短的时间完成演讲或竞走的能力叫作快捷。”《美诺篇》76a:“形状就是物体周边的界限。”等等。

(15)、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16)、(1)苏联杰出教育家,被誉为“苏联第一夫人”。

(17)、(28)比如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188页):“他﹝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他也有一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的东西……”我们可以补充说:如果诸如《阿尔希比亚德篇》这样的对话是柏拉图真作,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苏格拉底的这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是极度令人生厌的。

(18)、「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19)、苏格拉底在判罪后的陈辞中,激怒了陪审团。他不仅认为自己无罪,还觉得城邦应该感谢他,因为他是城邦的“牛虻”,城邦应该养活他,让他在市政厅“享宴”。他看到问题说出来了,令那些大人物很狼狈。事实也的确如此,只有他在追问正义、节制的第一义,而不考虑外在的人情世故。因此,青年人大多信赖他,这进一步引起头面人物的不满。苏格拉底是求死的,所以极有可能是故意激怒了陪审团,从有罪改判死判。

(20)、①产婆术: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2、名人对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1787年,法国画家雅克·大卫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2)、(25)参见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7d。

(3)、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4)、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人文社科学生,甚或普通大众,都能从中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5)、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6)、在第二阶段,苏格拉底继续申辩。而美勒托提议要处死苏格拉底——显然美勒托是一个被利用的年青人,不知背后操纵审判结果的还有什么样的大佬。群众周知,如果不是三人联合起来当原告的话,如果是一告一的话,这场审判美勒托拿不到五分之一的赞成票,因为有220票站在苏格拉底一边。若是如此,即为诬告,美勒托还得交一千德拉克玛的罚款哩。但也由此可知,原告的一方,用尽了计谋,也研究透了法律的制度,必得置苏格拉底于死地而后快——而这,可不是也遂了苏格拉底必死的心!

(7)、典型的苏格拉底式诘问的程式一般是这样的(19):

(8)、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苏格拉底无暇参与公共事务,也没空料理私事。他因此一贫如洗。但是苏格拉底相信一点: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人的智慧很少价值或没有价值;同时,自己之所以在人群中间是最有智慧的,是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智慧毫无价值。

(9)、(2)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0)、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11)、(21)HeinrichMaier:《苏格拉底:他的工作与历史地位》,296页。苏格拉底的神学倾向在其知识论与伦理学中都有所显露,以致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拉斯谟写道:“圣苏格拉底,为我们祈祷吧!”(见FrederickArtz:《中世纪的心灵》,纽约:AlfredA.Knopf,1958年,11页)不过,与基督教神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信仰问题,他对神的诉求实则是他理智的要求。

(12)、苏格拉底申辩中有这样的描述特别引人注意:你们如果置我于死地,是不容易找到另外一个人来顶替的,这个人附在城邦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好像牛虻粘在马身上,这匹骏马由于太大太肥,年龄未老就行动迂缓,需要叮一叮才能焕发精神。

(13)、这本哲学史大胆、敏锐而有趣,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读者感到的不是沉闷,而是挑战和惊喜。全书行文不断激发着读者思考,邀请读者参与争论、尝试新观点、回到问题源头,从而成为思考永恒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14)、当然,对于寻求这种定义所蕴含的麻烦,苏格拉底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意识,但他将定义与知识等同确实招致了他的哲学中的第一个悖论,即知识与无知的悖论。一方面,他明确提出我们只有在知道了“善”“正义”等等抽象概念本身意味着什么之后才能正确断言某一行为是否是善的或正义的,而且只要我们知道善或正义是什么我们就必然能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善或正义的观念,就好比鞋匠只要知道如何制出好鞋就必然能够制出好鞋一般;然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如果只是想学习如何做鞋、裁衣这样的技艺,他们往往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称职的教师,但如果他们想了解什么是正义时,称职的教师即无处寻得了。在这后一方面,苏格拉底显然是愿意或希望成为人们的教师的,而为了区别于自诩为德性之教师的智者们,他才否认自己是一名教师。不过,这种否认还有着更深层的理由,即他并不希望为人们提出新的德性信念,而是要人们对既有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做出重新考虑(批判),从而在一种普遍原则之下了解自身的生活职责。在此意义上,他就一方面要人们追求作为知识的德性,另一方面又公然宣称自己的无知,而所谓“无知”,恰恰就是对那最高的作为知识的德性的无知,也就是对于真正的而非虚假的智慧的无知这样,他的真实的使命就是通过与各种人的谈话使他们同样了解自己的无知,从而要他们认真反省自身的“灵魂”,并进而了解到生活的意义在此,“认识你自己”即等同于“自知无知”面对这样特殊的使命,苏格拉底的实践自然就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谓的“教导”。而在当时就既不同于智者们的修辞术教学,亦不同于传统悲剧诗人所扮演的激情式教育者角色。与他对一种自觉道德意识的要求相对应,他采用了那种永远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诘问法”(Socraticelenchus)。

(15)、①启发性原则:“道而不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6)、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而非单纯罗列观点,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史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主题、思想张力进行深入思考。

(17)、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具体内容如下:

(18)、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硬气地说:“我不会因为怕死而向违背正义者屈服,哪怕不屈服就会马上死。”其时,并没有人想特别严重地将他冤死,可能只是想判他有罪而已,罚款或流放等等。但你有没有发现,苏格拉底老拿“死亡”来说事,大有引导法庭宣判他死刑的嫌疑。他之所以这样做,还可能有一个重大的缘由——精灵的声音并没有出现阻止他。

(19)、(1)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课程的教育家。

(20)、影片成功地创造出三个让人一看就难忘的角色,一个是作者本人,同时代表无数对世界迷惘的年轻心灵,渴望了解存在的终极意义,影片的名字《和平战士》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在和平年代的战士,并非他打赢了多少外敌,而是他最终是否可以战胜自己。

3、苏格拉底人物性格

(1)、①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2)、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3)、联合控告苏格拉底的人有三位:美勒托,一位年轻的雅典公民,他可能是诗人;阿尼图斯,一位手艺人和政治家;吕孔,一位演说家。控告苏格拉底的诉状可能由这三位起草,他们根据在城邦流传已久的谣言而撰写。然而流言亦有强大的逻辑,一部分人会认为:苏格拉底的行为如果与大多数人相同,便也不会有谣言了,他一定是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在这里,苏格拉底被当作了一个“异端”,有一种人性的基础是:容纳不了不同于己者。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找他人去辩论,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使他人败北才兴冲冲而归,这样的人,是不是极为惹人讨厌?很不幸,在城邦的居民看来,苏格拉底便是如此形象。

(4)、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5)、或许,这些必定会让多数读者感到困惑的明显矛盾,学者们可以梳理和解决。在每部对话中,都留下了苏格拉底令人惊讶的个性。苏格拉底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他哪个具体主张的性质或说服力,而是这个人本身及其方法的魅力。苏格拉底确实践行了哲学。他过着哲学的生活。无论他是否相信某种理论,他向我们展现的都是哲学家应有的样子。

(6)、苏格拉底向我们伸出手来,说:来来来,不要怕,慢慢地往前走。这种不断地拷问自我的过程,让人觉得战战兢兢,但又极其刺激。这是一种跟自己死磕的大无畏精神。

(7)、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

(8)、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9)、苏格拉底第一阶段的申辩完毕。如你所料,他既不服软,又不求情,法官很没面子,陪审团也通过了表决。依雅典法律,审判第一轮由全体陪审团投票表决,按多数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据第欧根尼-拉尔修于《名哲言行录》中所述:“以281票被判有罪。”苏格拉底在第二阶段陈述中说:“我没想到票数会如此接近。如果再有30票投向另一方,我就会被宣布无罪开释了。”据此计算,第一轮投票有281票赞成有罪,220票反对。

(10)、那苏格拉底的罪行究竟是什么呢?在其复述之中,诉状大体上是这样的:“苏格拉底行不义之事,他整天忙忙碌碌,考察天上地下的事情;他使较弱的论证变得较强,还把这些教给别人。”

(11)、(2)代表作:《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

(12)、教完你怎么算命,我们再回头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最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13)、(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教育学鼻祖,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14)、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15)、②自然教育理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提出“消极教育”;

(16)、②教育的三中心(旧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

(17)、(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18)、有一天,在王宫的前廊,苏格拉底遇见了一位熟人,叫游叙弗伦。游叙弗伦说:“咦,这不是苏格拉底吗?你怎么也在这里呀。不会是跟我一样来打官司的吧?”苏格拉底说:“对啊,我就是来打官司的。有人告我不敬神,引诱青年学坏。不用管这事儿了,他们爱告就告吧。那么,你是来干啥的?”

(19)、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一个民众法院以361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服毒自杀。

(20)、④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苏格拉底的人物生平

(1)、在法庭辩论上,苏格拉底与美勒托还有一番对话,得出来了一个荒谬的结论:即雅典人都在使青年成为好人,只有苏格拉底除外,只有苏格拉底在毒害年青人。

(2)、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有恩于雅典人,“给我这种人最恰当的对待,就是在市政厅里用膳”。他这显然是在激怒法官和陪审团,苏格拉底会向往去市政厅用膳吗,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这时已经有但求一死的强烈愿望了:“所以,按照公正的原则,依据我的品行,我的提议是:在市政厅用膳。”他这多少有讽刺那些在市政厅用膳的角色。这是忠厚的苏格拉底唯一一次显示出他的讥讽。其目的不言而喻,他这样做时精灵的声音没有出来阻止,说明他强烈的愿望是对的,他决定奔赴死亡的极乐了。

(3)、(18)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二卷,49页。

(4)、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5)、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这事儿最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6)、(1)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由思孟学派乐正克所著。

(7)、这个案件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输给了斯巴达。雅典公民心情郁闷,总觉得之所以吃了败仗,一定是因为有阶级敌人在捣乱。有一位雅典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都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知识分子把人心搞乱了,这样的人要是去了斯巴达,早就被驱逐出境了。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在斯巴达的操纵下,雅典出现了一场政变。一帮对民主政治不满的贵族成功夺权,历史上把这伙人叫做“三十僭主”。据说苏格拉底和这些人关系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牵连。

(8)、苏格拉底趁机问游叙弗伦:“那我跟你请教一下,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亵渎神灵?”

(9)、(1)谈话对方提出一条命题p(通常是当时流行的意见,比如“勇敢就是灵魂的一种耐力”〔《拉克斯篇》192d〕,“公正乃是强者的统治和优势”〔《高尔吉亚篇》483d〕,等等),苏格拉底很快即以反例证明此条命题不成立;

(10)、①重视早教,是“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

(11)、②提出“美德是否可教”: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12)、剖开史实中血腥、复杂而不常被记叙的现实面;

(13)、苏格拉底以牛虻自喻,而把雅典比作一匹又大又肥、丧失活力的骏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不断去叮咬骏马,使它保持清醒。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