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73句清明节的意义所在(清明节的节日意义)

清明节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1、清明节的意义或地位

(1)、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2)、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3)、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4)、远在他乡甚至远在异国的人,不远千里万里,回乡祭祖。表现了情系家邦,不忘桑梓和祖宗的虔敬情怀。

(5)、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但两者却生存于同一时代;孝道是两者为促进人间和谐,共同提倡的教义。

(6)、大家扫墓的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拍照,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7)、清明节,最传统的习俗莫过于拜祭已故的亲人,表达一下对他们的尊敬和爱。

(8)、到寺庙为往生者做超度法会,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9)、有的人一边坚持道理,一边违背规律,自然就是无功而返。

(10)、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11)、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12)、袁学骏认为,继承天人合一思想是现代清明节的重要意义之一。他讲到,天人合一思想是从老子、孔子以来非常突出的东方重要思想之一。天人合就要敬畏自然、敬畏天地万物,敬畏一切生灵,还要爱护大自然的一切和动物植物等生灵。天人合一思想,也便是古老的生态观念。我们人类只有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正常地生存下去。我们追求和谐,就包括人的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总体和谐。西方不少学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出向东方哲学寻找人类的出路。这出路就是天人合生态文明。

(13)、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14)、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要担心的不是碌碌无为一辈子,而是当无常出现时,你是否能把自己的事讲清楚、说明白。

(15)、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16)、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是通过思亲溯源、崇先报本、尊祖敬宗,以沟通亲情,凝聚子孙的向心力的生命繁衍仪式。

(17)、中华民族是一个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于是就有每逢重大节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习俗,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节日之一。

(18)、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19)、是故清明之际,佛教各大道场都会举行清明思亲法会,超度十方六道亡灵,而居家佛弟子则可以实行以下的项目:

(20)、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这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了,人死后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坟里的。这种对根的追求与依恋,就是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基因之一。

2、清明节的意义所在

(1)、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2)、优良的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精神。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传统教育是我们d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我们克服各种障碍的重要武器,是形成良好思想作风、提高政治道德品质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d的优良传统,铭记身上的使命,牢记肩上的责任,不辜负先人的期望。

(3)、我们谁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唯有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报答。

(4)、因为人是代际传承的,你得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5)、“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6)、原因谁都知道,因为生命是一次单程旅行,过往不会重来,所以要谨慎走好每一步。

(7)、人们借这一节日植树,蹴鞠,放风筝,“插柳留春”,“踏青”郊游……,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从大自然中的植被,到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荡涤掉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8)、袁学骏还专门讲了清明节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9)、“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10)、大道理是规律,包括生老病死、春耕秋收的自然规律。

(11)、为亡者做任何功德、一切善行,如供僧、点灯、放生、布施等,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12)、回顾我们d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为了d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要学他们那种模范遵守d的纪律,一生交给d安排的高贵品格;我们纪念他们: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坚韧不拔的毅力。

(13)、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14)、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15)、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16)、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有专家建议我国应该有一个“国典”,每年的清明节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祭奠先烈的仪式。从先烈到先贤,先贤不仅是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们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17)、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18)、看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朱棣有不少事件是被“黑”出来的。

(19)、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20)、而事实上,古往今来,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是全国共有的清明习俗。人们一般在清明前后前去祭祖,常在清明节上午出发去扫墓。“踏青”则没有时间限制,一般是初春时为佳,这时出门最能体会到春意渐浓。

3、清明节的节日意义

(1)、自己和父母这些直系亲属算一族;你的姑姑们出嫁了,她们的家庭和儿子又是一族;你的姐妹出嫁了,她们的家庭也是一族;你的女儿出嫁了,她们和你的外甥们是第四族。这是父四族。

(2)、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馔、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

(3)、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祭祖扫墓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清明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时候,很多人都会在此时出门游玩。

(4)、设想人生只剩24小时,你会留有哪些遗憾呢?

(5)、一服:同父同母,所谓一奶同胞,这是最亲的;二服:同父不同母,古人有嫡出庶出之分,因为父辈可能有妻有妾,所以二服也多;三服:向上看,都是一个亲爷爷的就是三服;四服:向上看都是同一个曾祖父的都归四服;五服:往上数都是同一个高祖父的就是五服。

(6)、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7)、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体系,以致每个人都明白到自己在清明节对祖先所应尽的义务;其文化意义正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内涵所在。

(8)、父母头上的白发数量的增多,腰弯的弧度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希望过儿孙绕膝的生活,可我们还是会很少回家,上学的时候,学校出不去,上班了之后,嫌来回跑着麻烦。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我们的常回家看看,比什么都重要。

(9)、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月一)。

(10)、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11)、清明节气的含义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12)、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13)、到祖先灵位的坟墓、骨灰塔等地做打扫和拜祭。

(14)、据史籍记述,春秋时期,墓祭已变成不可缺少的风俗习惯主题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述,严氏即便离京万里也需要在清明节“还归南海扫墓”。伴随着祖先崇拜和亲眷观念的愈来愈坚固,远古时期没有列入标准的墓祭,也归于了“五礼”中,以后朝中的青睐也使墓祭主题活动更加风靡。

(15)、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16)、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17)、没有好好地带父母去进行一次旅行?还没有好好给家人做一次饭?没有好好欣赏的满园春色?没有...

(18)、几千年来,清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节俗。首先是上坟祭祀,其次是踏青、插柳等娱乐性的活动。袁学骏对此进行了一一介绍。

(19)、下九代:儿子(一世孙)、孙子(二世孙)、曾孙(三世孙)、玄孙(四世孙)、来孙(五世孙)、晜孙(六世孙,晜念昆,别念龟!!)、仍孙(七世孙)、云孙(八世孙)、耳孙(九世孙)。

(20)、对于现代人来讲,这些都未必合适。现代六亲可以参照直系亲属的定义,血缘及婚姻。包括配偶、父母(自己父母及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孙子女(包括外孙子女)、曾祖父母(包括外曾祖父母)。

4、清明节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意思

(1)、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2)、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3)、为什么要谨慎从事,说谨慎处世吧,更好理解。

(4)、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5)、一直觉得清明节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珍惜”。作为社会主义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从小,学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不管传说有多少,不管是谁说见过魂灵,可我们终归不能为已故的亲人端上一碗饭,给他唱首歌。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信仰“因果”,信仰“举头三尺有神明”。可我也知道,故去后的所有追悔,都不如现在的一点“珍惜”。

(6)、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7)、一提到清明,脑子里便会浮现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恰逢气温回暖、万物勃发之春,雨水、露珠滋润世间万物生长,但阴雨连绵和多变的温度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天气时冷时热,春季又是细菌滋生频繁的季节,洗澡的时候就很容易着凉感冒。担心受春寒侵扰的话,知味君想向你推荐这个贴心又暖身的(美的纤薄双胆电热水器-F6032-UD),冷暖不定的春季也能随时享受舒适时刻!

(8)、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9)、意义:清明节的意义有能够增强家族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且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等。

(10)、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11)、古人早就有寒食、清明植树的习惯。近代最早提倡植树造林的是清末左宗棠,他带领部队在西北行军中边走边栽,人称“左公柳”。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全国绿化。1979年3月由全国人大通过决议,确定以3月12日为植树节。

(12)、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13)、如果你现在只有一张邮票,在寄出这封信后,你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最少十年才能回来,没有任何可以和别人联系的方式,你只能这样走,没有其他选项,你会寄给谁?说点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