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37句关于清明的农谚有什么(清明时节有关的农谚)

有关清明节的农谚

1、有关清明节的农谚

(1)、二月里清明件件清,三月里清明三勿清。浙江(湖州)

(2)、稻怕寒露一夜霜,麦怕清明连夜雨。安徽(天长)、江西(赣北)

(3)、农谚“清明冷,好年景”,是说如果清明节气温低,预兆农业年景好。

(4)、农谚“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等等说的是,如果清明节前或者当天下雨,往前一段时间内,很可能阴雨频繁。“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诗人记述的清明天气状况。

(5)、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7)、而在南方地区清明前后,正是农民播种的黄金期,许多的农作物都要播种了,有了降雨土地湿润了,才利用作为的生长。

(8)、吃了清明粿,就要卷大腿。福建注:“卷大腿”,指下田劳动。

(9)、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10)、虽然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但是在南方很多地方其实还没有到清明节,好些作物就要开始播种了。

(11)、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床。吉林........

(12)、这句农谚估计许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因为现在很少有这个习俗了。

(13)、二月清明遍地青,三月清明不见青。河北(承德)

(14)、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郊外踏青归来轿顶插柳的图景。

(15)、清明睛,斗笠蓑衣跟背行;清明落,斗笠蓑衣挂屋角。

(16)、这同样是和清明节期间天气有关的农谚,它的字面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说在清明节期间如果降雨了,那么对于春播作物有利,早播种的作物都能顺利的出苗了。

(17)、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降水,称为华南前汛期。当雨带中遇到热力对流旺盛发展时,会有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容易发生湿渍和阴雨寡照。

(18)、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19)、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20)、到了清明别欢喜,还有十天冷天气。山东(桓台)

2、关于清明的农谚有什么

(1)、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

(2)、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4)、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5)、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6)、——《声声慢》                李清照

(7)、   而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多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8)、清明时节雨声哗。——出自于: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9)、毕竟在清明节前后,农民又要开始农忙了,既要播种施肥,又要除草,并且好些作物都已经长出苗了,如果出现倒春寒天气那就会冻死,因此对于怕冻的作物要做好准备,及时覆盖保暖。

(10)、吃了清明粿,一手扶犁耙,一手剪薯尾。福建注:“薯尾”,薯苗。

(11)、北风不送雨在清明后;北风送了雨在当节头。宁夏

(12)、本期图/文:王芳  编辑:王芳  审核:詹桂林

(13)、   高年级的同学则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原因。

(14)、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15)、当然,这些只不过古代人们祈福庄稼有个好收成的美好心愿罢了,我们就当了解一下古代文化就行。现在,天气预报很准,耕种方法也变化很大,并且,我们还给庄稼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或者三十烷醇等,来提高作物的抗冻和抗逆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应对低温环境的预防手段更多,还是能够保证丰收的。

(16)、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17)、其实,“天穿节”和雨水节气相近,农谚所表达的意思也几乎一样,都是表示这天下雨有利于后期庄稼生长;不下雨则预示一整年都会少雨,会出现旱情,粮食可能会减产;这天要是下雪更不好,说明冬季延迟到雨水节气了,后期可能会发生倒春寒的情况,对作物返青和早春种植不利。

(18)、“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19)、(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20)、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3、清明时节有关的农谚

(1)、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2)、蹴鞠,也是一项在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大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述了热闹的蹴鞠场面。

(3)、另外,农谚有地域性,大多出现在黄河流域,拿到东北可能一个也用不上,所以,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作为参考就可以了。

(4)、幸福教室为了让同学们从这个传统节日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清明节的孝亲、感恩、踏青等习俗,与家人一起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因此幸福教室此次假期实践作业以围绕清明节为主题展开,同学们和家长们用脚步、相片、纸笔记录了他们所见、所闻、所想。下面一起欣赏来欣赏吧!

(5)、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

(6)、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7)、所以古人就提醒农民,在清明节期间就算是天晴、无风的天气,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免得遭受损失。

(8)、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分后第15日,约冬至后第108天。

(9)、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10)、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11)、其实关于清明节的农谚还有很多。每个地区气候有所差异,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同,所以有些地方谚语也不同。

(12)、   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13)、在《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可以看出,从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就已经有了补天穿的习俗。

(14)、7)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江西地区气象谚语)

(15)、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16)、5)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龙江地区气象谚语)

(17)、农谚老话,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今年天旱?庄稼欠收?

(18)、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19)、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由于清明期间城中柳枝奇货可居,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叫卖柳条的小贩。这种种景象,诚如近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20)、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4、有关清明节的农谚有哪些

(1)、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2)、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3)、不怕清明连夜雨,只怕谷雨一遭霜。浙江(嘉兴)

(4)、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5)、   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6)、其实清明日期,并不固定在哪一天,一般为公历四月五或六日。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卷清明节》条说:“清明,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1年4月5日,跟农历没有关系。

(7)、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8)、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9)、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学会了用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又确立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便包含了清明节。

(10)、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出自于:杨万里《寒食上冢》

(11)、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12)、农谚“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是物候,说的是,一到清明的谷雨节气,气候开始回暖,一般不会出现霜雪天气。但天气还是有变化、不稳定,仍然可能降雪和霜。

(13)、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14)、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15)、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16)、打鱼人盼望好天气,就怕清明前后一场风。天津(汉沽)注:渔船出海最担心转季时的一场大风。   

(17)、关于扫墓的时候给故去亲人插柳,这个习俗在古代很早就有了,其中主要源自《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说法。

(18)、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

(19)、这句话很明显也是一个比喻,在以前的年代里,秀才的梦想就是中举人,能中科举就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20)、对于秀才来说,能中举人这是最大的心愿了。而农民不需要考取举人,对他们来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就心满意足了。

5、与清明节有关农谚

(1)、六月十三龙盘道,哪方下雨哪方涝。农历六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下半年雨水就偏多。

(2)、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

(3)、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播种不过清明关,移栽不过立夏关。福建(光泽)

(5)、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清明前后北风起,百日可见台风雨。注:“清明”日的前3天和后3天称为“清明”前后。每年在这段时间内吹二级以上的偏北风(西北或东北),谓之“清明前后北风起”。在这段时间内的第一天吹偏北风定为起报点,后推100天左右将有台风或大雨出现,即“百日可见台风雨”。从验证18年资料得知:“清明”前后吹偏北风的有15年,对应100天左右出现台风影响的有10年,若包括出现中雨以上的降水的共有14年,另外“清明”前后没有北风的有2年,对应100天左右均没有台风和中雨以上降水出现。

(7)、意思就是说,如果清明节有南风吹,则预示着是个丰收之年。刮南风预示着以后风和日丽,气候平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多年的观测所总结出的经验。

(8)、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

(9)、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成为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成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10)、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1)、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明扫墓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火葬代替了土葬,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墓地——公墓,人们将亲人的骨灰集中安放于此。此种公墓不占多少空间,祭奠形式也比较简朴,却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墓祭传统。这种新型墓地一经推出,就为世人所重,每年清明前后各地到郊外公墓祭扫的人群总是络绎不绝。

(13)、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14)、清明这一天如果是天气晴朗,是很好的年景,也就有了一个老话叫做清明晒干柳,窝头撑死狗,说的是清明这一天随手折下一段柳树枝,在天气晴朗的作用下,不一会这湿漉漉的柳树枝就会被晒干,清明这样的天气,是一个丰收的好兆头,这一年粮食大丰收,就连我们喂养的土狗,也会有美味的窝头吃,这句老话和清明天气不下雨,石头缝里都结谷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清明节这一天如果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情况下,那么今年的年景是十分看好的,清明节以后的天气也会风调雨顺,很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一个丰收之年的好兆头。

(15)、吃了清明棵,家里冇的坐。安徽(歙县)注:“冇”,读mao,徽州土话,没有。

(16)、丰子恺在一篇散文中曾这样描述每年初见嫩柳的心情:“我最喜欢杨柳与燕子,尤其喜欢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17)、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出自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8)、如果春分时节早早地刮起了西南风的话,那么这一年刮台风、闹虫灾的可能性就极大。

(19)、这些农谚的预测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能够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和总结来预测,以便及时地安排农业生产。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天气的具体变化还是要以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

(20)、其实,这种踏青的好心情不仅小孩子有,连大人都会为之忘乎所以,丰子恺在这篇散文里提到他的父亲所写的《扫墓竹枝词》。其一:“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埋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其三:“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其八:“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蜓逐队飞。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

(1)、(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2)、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上坟祭祀是节日的主题,然而,清明节更是二十四节气之是反映农时及气候特征的一个节令。

(3)、而在北方地区,刚度过寒冬,雪水融化了,小麦生长旺盛正需要雨水。这个期间降雨,对于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利,也就能为丰收打好基础了。

(4)、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祭祖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5)、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出自于: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自于:温庭筠《清明日》

(7)、这些农谚薪火相传,是广大农民智慧的结晶,虽然不会一一应验,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但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于农业极有裨益。

(8)、可如果到了农历三月份才清明节,就意味着春天来得晚,这个时候还很寒冷,杂草和树木还没有发芽。

(9)、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插秧。河南(濮阳)

(10)、所以,别人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拾的,否则就会沾上晦气。

(11)、2)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广西地区气象谚语)

(12)、焚香在墓前,缕缕都是难言的痛;酹酒在坟头,滴滴都是伤心的泪;祭花在墓前,朵朵都是离别的情;叩首在坟头,次次都是难舍的愁。清明节到了,愿逝者永安息!

(13)、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14)、因为不管是在南方地区,还是在北方地区,如果在清明节前后都有降雨,就表示这期间雨水很充足,不会出现春旱。

(15)、所以以前有一句话叫: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在我的家乡,每当清明前后,就会有大量的树苗买卖商来我的家乡移植已经成活的树苗。其实,清明在过去不是祭祖扫墓,更多的是庆贺新的一年农业生产的一天,所以清明节在过去相当于国外的:感恩节。

(16)、(5)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17)、由于清明之后的气温回升,清明之后就是种瓜种豆的好时机。

(18)、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19)、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20)、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1)、类似的俗语还有“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等等,可见农民都是期盼着清明节前后降雨的,预示着有好收成。

(2)、如果清明时节的天气不够晴朗、明媚的话,那么这一年虫灾就会比较严重,庄稼上的害虫就会比较多。

(3)、有些年轻人估计迷糊了,清明节不都是在4月5日前后吗?怎么还会和三月、二月扯上关系,其实这个说的是农历的日期。

(4)、其实,这只是个传说罢了,“天穿节”在“雨水”节气期间里,古代人们把下雨称为天漏了。古代民间为祈求苍天保佑“雨水之日,屋无穿漏”,每年穿天这天会用红丝线系上煎饼,将其掷于屋顶上方,寓意为“补天漏”或“补天穿”。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现代作家丰子恺曾在一篇题名《清明》的散文中这样回忆小时候随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

(6)、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7)、这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农谚,它的意思是说在清明节前后就怕出现再次出现“霜冻”天气,也就是俗称的“倒春寒”,而这是对农业危害非常大的。

(8)、清明是表征春季物候特点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民间“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墓祭”之礼。每年此日,举国朝野,无论天子凡夫,都要祭祖扫墓,这是中华民族通行的风俗。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怀古情怀,又有赏春览景的欢娱气氛。

(9)、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群体的生活景象。该画涉及人物众多,各具形态,作者画中的人物,无论是乘车坐轿的,还是骑驴徒步的,无论是街头表演的,还是市场行商的,都看不出丝毫哀伤的表情,整幅画烘托出的,完全是一种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

(10)、不过清明不了北,不过立秋不了南。海南(儋县)

(11)、因为柳的谐音是“留”,意味着挽留,再后来就演变成为了用柳枝来寄托离别时留念、不舍的情感。而清明节扫墓插柳,则是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思和挽留。

(12)、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13)、据当代学者研究,民间向来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柳木也因此被称作“鬼怖木”。被称为中国较早具有科学思想萌芽的北魏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甚至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14)、迟早靠清明,懒人靠谷雨。广东(始兴)注:意指清明前后播种适宜,谷雨播种太迟。

(15)、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16)、还有一个版本是,古代北方连续出现旱情,导致作物绝产。但是,官府对老百姓的生死漠不关心,并且,照样征收皇粮,弄得百姓民不聊生,沿街乞讨的人非常多。看守粮仓的仓官不忍心,便打开皇仓救人!他也知道这样是死罪,便把粮仓烧了,自己也被烧死了!古代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来仓放粮的仓管,规定在正月二十这天祭祀仓管!

(17)、农村的很多俗语老话都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质,尤其是一些关于节气和气象的谚语,更是由于南北差异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也是农忙的春播季节,在棒奔霸这里的还不难的,清明前后都是种植各种各样蔬菜的大好时节,清明这天的天气对于以后的天气走势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俗语称作为清明不晴,谷雨不雨,也就是说在清明节这一天很少有晴空万里的天气,大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或者是阴云密布的天气。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