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72句卢梭忏悔录在线阅读(卢梭忏悔录简介)

卢梭忏悔录

1、卢梭忏悔录主要内容

(1)、应该指出,卢梭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同当时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是有着革命的意义的,但他在提倡个性自由时,显然是将它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了,充满了浓厚的个人主义味道,暴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这是我们在读《忏悔录》时必须注意的。

(2)、过了几天,他见到了狄德罗。狄德罗认为:不去见国王,这不算罪过,但不应该不要年金,建议他趁宫中尚未向外宣布他放弃年金,赶快向办理此事的官员表示接受。卢梭没有采纳狄德罗的建议。两人还为此事发生了争执。卢梭对狄德罗热衷年金一事感到惊讶,他说他“没有料到一个哲学家竟对这个问题谈得如此起劲儿”。

(3)、▲ 巴黎高等法院1762年6月9日下达的逮捕令,缉拿《爱弥儿》的作者卢梭

(4)、在前文提到的折断的梳子一节中,愤怒使让-雅克这个“在平常生活里性情腼腆温顺”的人“在激情奋发的时候”(18)发出了“刽子手”的抗议。当让-雅克和华伦夫人终于在沙尔麦特找到一处称心的房子而第一次过夜的时候,狂喜使让-雅克“拥抱着这位可爱的女友,欣喜若狂,激动得睁着泪汪汪的双眼对她说道:‘呦,妈妈,这真是幸福和纯洁的住所啊,我们要是在这里找不到幸福和纯洁,那就别到其他地方去找了。’”(231)同样在伊甸园般的沙尔麦特,让-雅克和华伦夫人漫步于幽静的山谷,触景生情,感到一种天堂般的喜悦:“在满怀柔情的激动中,我拥抱着这位可爱的女友,热烈地向她说:‘妈妈,妈妈,这个日子是你好久以前就许给我的,除此以外,我什么也不希望了。由于你,我的幸福已达极点,但愿它永不减退!但愿它和我能领会这种幸福的心一样长久!但愿它只能和我自己同时结束。’”(253)晚年的让-雅克和朋友爬山时看到路边一株长春花,不禁想起三十年前与华伦夫人结伴而行的类似情景,过去和现在在让-雅克的头中发生了时间短路:“我突然间高兴地叫了一声:‘啊!长春花!’”(234)当让-雅克在华伦夫人身边的情人的地位被取代后,难过、委屈、不解令他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啊!妈妈,’我以难于压抑的难过心情向她说,‘你怎么竟跟我说这样的话呀?’”(272-273)让-雅克被蒙莫朗西森林内退隐庐的幽静所打动,以至于“我曾在兴奋之中不知不觉地冒出这样一句话:‘啊!夫人,多么美妙的住所啊!这才是为我天造地设的一个退隐地点呢。’”(404)初春生机中的退隐庐令让-雅克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忽然一阵莺声扣动了我的心弦,我在狂喜中叫道:‘我全部的心愿终于实现了!’”(412)让-雅克在圣路易山,在卢森堡先生的关照和垂青下,引来许多贵族的朝拜,让-雅克对卢森堡先生感激涕零:“正是在这种感激心情的激奋之中,我有一次拥抱着卢森堡先生对他说:‘啊!元帅先生,在认识你之前我通常是恨大人物的,自从你使我这么亲切地感觉到他们是那么容易得到人们的爱戴后,我就更恨他们了。’”(538)让-雅克逃出了法国,来到了安全自由的伯尔尼,激动之情令其“趴下来亲吻大地,并在情感激动中叫道:‘天啊!你是道德的保护者,我赞美你,我踏上自由的土地了!’”(600)在圣皮埃尔岛,他时常泛舟湖上,全身心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有时我心头一阵发软,就叫将起来:‘啊!大自然啊!我的母亲啊!我现在是在你单独的守护之下了,这里绝对没有什么奸诈邪恶的人插在你我之间了。’”(657)

(5)、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6)、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7)、《忏悔录》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小说的问世,开拓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欧洲思想和文学的发展。

(8)、因此,在《忏悔录》中,我们虽然在更多的时候看到了卢梭的明丽与单纯,但有时候却又能看到他的浑浊与复杂。其实,这两者都属于真实的卢梭。

(9)、(25)Essaisurl’originedeslangues,op.cit.,p.3

(10)、1750年,我的一篇应征论文不意获奖,并成为巴黎文化界关注的中心,但同时也招来一些非议。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使我一鸣惊人。国王想召见我,但我为了人格独立决定不进皇宫。为此我和狄德罗发生争执,先前的一些朋友也与我逐渐疏远。我心情忧郁,疑心重重,担心有人加害于我。

(11)、                   父亲现在还好吗      

(12)、读者不难发现,上、下两册的笔调有明显的不同。上册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好像是在讲故事,他说:“上册是在伍顿和特里堡写的,当时的心情恰然自得,非常愉快。我所回忆的往事,件件都给我带来新的欢乐。我愈回忆它们,便愈感到新的乐趣,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谋篇布局、斟酌词句,直到把文字写得满意为止。”

(13)、他有着几分纯真又有着少许的豪迈,经常怀着饱满真挚的情感穿梭于小姐贵妇的裙裙摆摆之间,在激情的驱使下做出一些真挚可爱而又略显荒唐愚笨的事,种种情丝波动他都作了如实的描述。对友情的无比真挚常常换来背叛伤害,内心的柔软让他一次次的决定付诸东流。对音乐对文学的造诣都是听从内心的驱使而自然地流露,没有一丝的娇柔造作。

(14)、(27)Essaisur’loriginedeslangues,op.cit.,p.4

(15)、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16)、每个女孩子的心中,都曾把自己幻想成童话里的“公主”,怀揣着七彩梦想,等待着那个宿命中的“白马王子”。但,我们往往只能猜中开头,却猜不中那结局……郑微是幸运的,她少女时的梦想最终成为了现实,她期望嫁给的那个人最终成为了她的丈夫。正如她送给林静的那本《安徒生童话》,她真的成了童话世界里那个令人艳羡的公主!但尽管如此,她从十七岁少女怀春到达到自己的心愿,其间所经历的波折也是她不可能猜中的。

(17)、到了一七一九年夏季的末尾,我们读完了所有的那些小说。当年冬天又换了别的。母亲的藏书看完了,我们就拿外祖父留给我母亲的图书来读。真幸运,里面有不少好书;这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些图书是一位牧师收藏的,按照当时的风尚,牧师往往是博学之士,而他又是一个有鉴赏力、有才能的人。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克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拉勃吕耶的著作、封得奈尔的《宇宙万象解说》和《死人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部著作,一齐搬到我父亲的工作室里来了。每天父亲工作的时候,我就读这些书给他听。我对这些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在我这个年纪便有这样一种兴趣,恐怕只我一人。特别是普鲁塔克,他成了我最心爱的作者,我一遍又一遍,手不释卷地读他的作品,其中的乐趣总算稍稍扭转了我对小说的兴趣;不久,我爱阿格西拉斯、布鲁图斯、阿里斯提德便甚于爱欧隆达特、阿泰门和攸巴了。由于这些有趣的读物,由于这些书所引起的我和父亲之间的谈话,我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便形成了;倔强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也形成了;在我一生之中,每逢这种性格处在不能发挥的情况下,便使我感到苦恼。我不断想着罗马与雅典,可以说我是同罗马和希腊的伟人在一起生活了。加上我自己生来就是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我父亲又是个最热爱祖国的人,我便以他为榜样而热爱起祖国来。我竟自以为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了,每逢读到一位英雄的传记,我就变成传记中的那个人物。读到那些使我深受感动的忠贞不威武不屈的形象,就使我两眼闪光,声高气壮。有一天,我在吃饭时讲起西伏拉的壮烈事迹,为了表演他的行动,我就伸出手放在火盆上,当时可把大家吓坏了。

(18)、让-雅克的话语除了伴随着身体的夸张动作外,还充斥着诸如“éhbien”,“ah”,“hélas”,“quoi”等语气词,这些以元音为主体的语气词,恰如原始人自发表达感情的摹声词。(28)“在原始语言中,感情立即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感情的本质和发出的声音是合一的。”(29) 和原始语言一样,让-雅克说话是顺从来自内心深处的不可抑制的冲动,保持着“自然的叫声”的语调和语气。而且,让-雅克在说话时身体的动作也如原始人类在篝火(北方语言的起源处)或水井(南方语言的起源处)旁取暖或取悦异性的舞蹈一般。话语和激情,身体和灵魂,合而为一。语气词的大量出现,名词句、感叹句以其强烈的抒情、停顿和旋律使他的这些或长或短的独白具有强烈的诗意和音乐性,具有人类自然语言的表达力。诗、话、舞在激情状态下达到了三位一体,话语与心灵和本质之间呈现出一种无限的趋近性。

(19)、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20)、(5)本文在使用“话语”一词时,指的是《忏悔录》中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等语法形式呈现出来的人物所说出的话,相当于卢梭在其哲学著作中使用的“语言”一词,而不是当今结构主义理论赋予“话语”一词的含义。

2、卢梭忏悔录在线阅读

(1)、十二年后,有一个贵妇突发奇想愿意认领一个他的孩子,他曾经在第一个孩子的襁褓里放过一个牌号,颇费了一些周折后,当然是没有找到。其余的四个孩子连牌号都没有放,更不可能有一丝的音讯了。他的言语中对育缨堂的工作还流露出一丝的不满,此时的我心里一阵阵地疼痛,可怜那些孩子的父母尚在,一生却没能得到一点点的父母之爱。

(2)、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3)、(15)De’loriginesurl’inégalitédel’homme,Garnier-Flammarion,1992, p.2

(4)、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5)、教育改变了人,使人获得了新生,但这并不等于人就获得了幸福和自由。要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还必须对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为彻底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作的。这本书唤醒了在君权神授说中沉睡了千百年的人民;它告诉人们:“主权在民”是昭如日月的真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这本书对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及19世纪风起云涌的各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6)、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

(7)、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

(8)、1750年,他以《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这篇论文一举成名,登上了文坛。成名之后的卢梭决定今后一生都要过他论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合乎自然的简朴的生活,他对他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首先从衣着和服饰改革做起;他不穿细布衣服,不穿白色长袜,不藏金银饰品,尤其决定从此不追逐名利。他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呢?他做到了。

(9)、所以,全书一开始,卢梭就以一个平民的自信叙述了自己的家庭、双亲、亲戚、邻居、友人以及他那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到处是亲情、友情、恋情,到处是温暖、慈祥、关怀,到处是善良、美德、纯真。生活是贫寒的,然而生活的颜色却是浓浓的暖色调;生命是翠绿的,世界的万物奏响是欢快美妙的青春节拍。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是健康的、完美的,他简直就是自然的精气、上帝的灵光共同铸造出来的一件艺术品。

(10)、 正如序言所说,他选择坦诚。他将生平经历,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全都毫无保留地说出:他坦白偷窃的习惯,披露与几个夫人的情事,道出将五个孩子送入保育院的始末……。即便如此,也不损他思想的卓越,比如他对金钱就有着高明的见解: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正因为这样,我才牢牢掌握自己占有的金钱,不贪求没有到手的金钱。」    多么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啊!人世间多少人在追名逐利中荒废自己的一生,他们用物质、金钱建立起海市蜃楼;他们不爱思考,他们人云亦云,他们随波逐流;他们所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大脑奉献给世俗社会,让社会替他们思考,帮他们做选择;他们盲从,他们无视内心真诚的呼唤,他们碌碌无为虚度自己的年华;他们听任世俗命运的摆布,他们自怨自艾满腹牢骚;他们胆小、懦弱,经不起风吹雨打;他们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不堪。    但亲爱的朋友们啊,我们可是会思考的芦苇!这世间应该有更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追求,它不会随着时间变质,它历久弥新,它是永恒的!两千年前,老子的道德、佛陀的金刚、耶稣的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现在依旧鲜活着,焕发着光彩;简洁明了的勾股定理、欧拉公式,一经提出便是永恒,未来无论人类文明是否存在,这些数学定律都将永远正确;虽然左丘无目、孙子断足、司马遭宫,但他们退论的书策,万世不将磨灭。这些都是通过人类的智慧,所求得的永恒。如今钟表匠的儿子,二十五岁的卢梭决定追求学问,他说:  「一个人只要对于学问有真正的爱好,在他开始钻研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各们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自存在。虽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学问都掌握,而只能选择一门,但如果对其他科学一窍不通,那他对所研究的那门学问也就往往不会有透彻的了解。我觉得我的思路是好的和有用的,只是在方法上需要改变一下。我首先看的就是《百科知识》,我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加以研究。不久,我又认为应当采取完全相反的方法:先就每一个门类单独加以研究,一个一个地分别研究下去,一直研究到使它们汇合到一起的那个点上。这样,我又回到一般的综合方法上来了,但我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有意识这样做的。在这方面,我的深思弥补了知识的不足,合乎情理的思考帮助我走上了正确的方向。不论我是活在世上还是行将死去,我都一点不能再浪费光阴了。二十五岁的人了,还是一无所知,要想学到一切,就必须下决心很好地利用时间。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或死亡可能打断我这种勤奋治学的精神,所以我无论如何要先对一切东西获得一个概念,为的是一方面可以试探一下我的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自来判断一下最好是研究哪一门科学。」

(11)、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12)、我生下来的时候几乎是个死孩子,能否把我养活,希望很小。我身上还带着一种生来的病根,它随着年岁而加重,现在虽然有时稍微减轻,但那只是为了叫我换一种方式挨受更残酷的痛苦。我父亲有一个妹妹,她是个聪明亲切的姑娘,她对我照拂备至,终于把我救活了。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她还健在,不过已经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她还侍候着比她年轻、但因饮酒过度而损伤了身体的丈夫。亲爱的姑姑,我不怨你把我救转来让我活下去,我痛心的是,你在我年幼时费尽心力照顾我,而我在你的晚年却不能有所报答。还有我那位亲爱的老乳母雅克琳娜,她也健在,精神矍铄,身体壮实。在我出生时给我扒开眼睛的手,很可能还要在我死的时候给我合上眼睛。

(13)、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14)、他好幻想,有活跃的想象力,有时候甚至想入非非,1731年他跟随一个冒牌“主教”以重修耶稣圣墓为名,到处骗取捐款。到了索勒尔,被法国驻索勒尔大使识破了真相。大使念他年幼,不但没有追究他帮那个“主教”招摇撞编的恶行,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资助他到巴黎,使馆官员还给他写了介绍信,介绍他到巴黎去找一位上校,帮他安排一个工作,挣碗饭吃。这一下,他高兴得忘乎所以,以为一到军中就会当一个军官,将来还要当元帅。他美妙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脑际。他描写他去巴黎途中的兴奋心情,跃然纸上。他说:

(15)、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什么好事;⋯⋯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16)、卢梭认为应当从教育入手。他对身患沉疴的人类社会虽然持悲观态度,但他对人是乐观的:社会败坏了,但人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获得新生。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他撰写了《爱弥儿》。这本书哺育了近代和现代教育学,瑞士的裴斯泰洛奇(1746—1827)、德国的福禄贝尔(1782—1852)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1870—1952)都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丰富了他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实践和创新。法国19世纪的夏多布里昂说:“这本书(《爱弥儿》)在现代的欧洲引发了一场彻底的革命。这本书的出版,是欧洲各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自从这本书出版以来,法国的教育完全变了样。谁改变了教育,谁就改变了人。”

(17)、写到这里,他长长舒了一口气,他说:“感谢上苍,我终于把我第三件难以说出口的丑事坦坦白白地全盘说出来了。”

(18)、狼是勇敢的。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

(19)、让-雅克话语的这些特点,亦如卢梭在《论语言的起源》中描写的原始人的语言。与赫尔德所认为的语言来自于人的理性、是人的知性的产物不同,卢梭把人类语言的产生归因于感性和激情:“这种起源来自何处?来自精神的需要,来自激情。[……]它既不是饥饿,也不是口渴,而是爱、恨、怜悯、愤怒使他们发出了最早的声音。”(25) 语言在成为交流工具之前首先是激情的表达,人类最初的语言是感性的,是内心猛烈活动的表现。原始语言可以没有含义,但是不能没有激情。(26) 而且对于卢梭来说,人类最初的语言就是诗,不仅是诗,还是音乐,与其说是说的,不如说是唱的。“诗、歌、话有共同的起源。”(27)

(20)、书中,我也看到,一个人一生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那几步,出走,遇到贵人,自己的成果受到认可,某次大的挫折

3、卢梭忏悔录简介

(1)、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2)、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根据小说中叙述者对人物原话的模仿程度,将人物话语按照再现的忠实性从低到高分为讲述话语(discoursnarrativisé)、转换话语(discourstransposé)和转述话语(discoursrapporté)。讲述话语模仿度最低,距离原话最远,话语具体信息基本丧失,几乎变为纯粹的事件叙事;转换话语是叙述者以间接引语形式转述人物的话语,并非一字不差地复述,而是对话语加以凝练,与自己的话融为一体;转述话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直接引语,叙述者佯装把发言权完全让给人物,其模仿力最强。(7) 我们可以把讲述话语和转述话语统称为间接话语,二者只是模仿程度不同,其共同点是叙述者有意磨平人物话语的个性和特点,以自己的语言来过滤人物的话语,在间接传达人物话语的同时也打上了自己的倾向性,不仅造成信息丧失,而且使信息有所失真;转述话语是直接话语,一字不差地直接引用人物的话,其表达性、忠实性最强。

(3)、▲ 《忏悔录》中卢梭试图偷苹果(MauriceLeloir版画)

(4)、一般地说,直接话语类似于戏剧中的场景,用来传达较为重要的信息,“直接文体的使用就像聚光灯一样照亮中心人物”间接话语用于传达相对次要的信息。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在视觉上造成的光与影的对比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转换,也导致了说话者前景化和背景化的更替。让-雅克与华伦夫人的直接话语权的易手最典型地说明了直接话语的这种聚光效果。在《忏悔录》中曾经开口的众多人物,除让-雅克之外,最频繁的直接话语来自对让-雅克有过知遇之恩、被其称作“妈妈”的华伦夫人。在安纳西、尚贝里、沙尔麦特等被幻化的伊甸园里,华伦夫人的每次出现或让-雅克每次回到她的身边几乎都伴随着她的亲切声音。(9) 特别是令卢梭无限回味、反复提及的与华伦夫人的初次见面:以直接引语出现的华伦夫人的话语对于收留漂泊无定的让-雅克产生了一锤定音的效果。(10) 这位昔日情人的直接话语不仅在听觉上像穿越半个世纪的悠长回声,对于晚年颠沛流离、倍受磨难的回忆者来说不啻为一剂抚慰镇痛的良药,而且在视觉上像是投射在华伦夫人身上的强光,使其散发着圣母一般的光晕。可是,同样是在华伦夫人身边,让-雅克却发现自己的管家和情人的位置已被他人取代,在他失去华伦夫人而最终走出伊甸园化的沙尔麦特时,华伦夫人的直接话语权悄悄地被剥夺,她对自己移情别恋的辩解呈现为一系列间接话语:“她很快就已非常直率的态度向我说明了一切,[……]她认为这是极平常的事情,她责备我对家里的事情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还说我时常不在家”(272)。经过叙述者间接转述的话语将她华伦夫人推向背景,原来投射在她身上的光束变暗,转而射向让-雅克,将他推向前景,他内心的委屈和痛苦以直接话语形式倾泻而出:“‘啊!妈妈,’我以难以压抑的难过心情向她说,‘你怎么竟跟我说这样的话呀?我对你的热爱所得到的就是这样的报酬吗?你曾多次挽救了我的生命,难道就是为了剥夺令我感到生命之可贵的一切东西吗?我将为此而死去,可是将来你想起我的时候一定会后悔的。’”(272-273)而华伦夫人的辩白只不过是毫无说服力的托词和应付,被消解于叙述者的转述中:“她用十分平静的态度对我所作的回答,简直快使我发疯了。她说我还是个孩子,一个人是不会因为这种事而死的,她说我什么也不会失去,我们仍和以前一样是好朋友,在一切方面都还是同样的亲密。”(273)华伦夫人无力的安慰和表白激发了让-雅克更为激烈、更为夸张的反应,他的话语和感情如开闸的洪水奔涌而出:“我立刻跪在她的脚下,搂住她的双膝,泪如雨下。‘不,妈妈,’我激动地对她说,‘我太爱你了,决不能使你的品格受到损害,占有你,对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不能同别人分享。’”(273)

(5)、这次的内容大概是卢梭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到他事业有成的这段时间的事。

(6)、行事荒唐可笑的少年卢梭,成年之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成年之后的卢梭是一个自学成材的典型。他少年时候没有上过学,连一天的学校教育都没有受过,直到他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他在《忏悔录》中叙述了他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治学的方法。他说他是“怀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毅力一步一步地走上做学问的道路的”。1738年他写了一首长诗,题名《华伦男爵夫人的果园》。他在诗中谈到了他的学习心得,列举他深入钻研过的政治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不下四十人之多。他书读得多,但他并不“食古不化”;他能融会贯通,再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写出了《社会契约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7)、后来,西比阿、吕居格的著作和共和国的自由的、纯净的道德又使他的心灵更加高尚,你就会对他的自然性形成一种看法。如果你再去思考:没有财产、又没有弄诡计的才能,还在青春年少时便被抛入社会,为了糊口而改变了宗教,被一个凌辱他的堕落的僧侣出卖,处境悲惨,受人愚弄。在他的道德与社会之间,有着多么奇异的矛盾,你就会看到他的社会性格的根源。而我很惊讶他的自然性格能够抗拒那么多的打击。我惊讶家庭教育能给予心灵那么持久和坚强的素质。

(8)、看到他这样卑鄙,我愤慨极了,干脆拒绝了他的建议。他还坚持,我就火起来了。“不能,先生,”我气呼呼地对他说,“请阁下把属于阁下的利益留下,而把属于我的留给我;我永远也不会让给你一文钱。”(307)

(9)、我不会从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什么,但我真的有点难过有点迷芒。因为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手足无措的小问题,就想从书中寻一些前人的经验,多方比较后决定好好看看《爱弥儿》,看了几十页感觉挺好。文中提到爱弥儿是他想象中的孩子。我就自以为他肯定是没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对《爱弥儿》有更深的理解,于是决定先对作者本人作进一步的了解。得知他还写有《忏悔录》,于是就开始阅读起来。

(10)、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11)、如果我们把《忏悔录》中让-雅克的直接话语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话语与某种正在膨胀、正在积聚的某种情感的冲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激情或为狂喜,或为愤怒,或为感恩,或为委屈,或为痛苦。对于像让-雅克这样如此腼腆、守口如瓶的人来说,开口往往不是主动而为,而是在某种强烈外力下的条件反射。

(12)、在《忏悔录》中,让-雅克最早发出的直接话语不仅数量少,而且篇幅短,在句法上简化至最低。让-雅克出生时便丧母,父亲无法走出丧偶之痛,时常将母亲挂在嘴边,每当听到父亲提起母亲,让-雅克总是脱口而出:“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6);让-雅克因朗贝尔西小姐的梳子莫名其妙地断了齿而被冤枉为恶作剧者,尽管受到百般审问,他仍坚决否认,和表弟贝尔纳在极度气愤中连声抗议:“刽子手!刽子手!刽子手!”(19)他童年时因为淘气而被罚不能吃饭,当他经过厨房时看到铁叉上的一块诱人的烤肉时,他垂涎欲滴,禁不住悲戚地叹息道:“烤肉,再见吧!”(31)在两位贵妇就吃药问题的谈话中间,让-雅克本想献殷勤却不合时宜的插嘴道:“我想就是这种药也不见得有效!”(118)这使轻松的谈话顿时陷入尴尬。他的“说话不假思索的可嘉习惯”(257)经常使他说出一些傻话,使他在别人面前被视为疯子。

(13)、而且,关键也不在于卢梭性格的二重性,而在于他以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统摄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并且在最紧要的关头,总能让这种自然的性格占了上峰。

(14)、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15)、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本小册子并非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是出自于他曾经崇拜过、后来又与他产生了隔阂的伏尔泰之手。卢梭就要被他的敌人和友人涂抹得漆黑一团了,就要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了。于是,卢梭迫切地感到了为自己的人品和学说辩护的必要;于是,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噙着辛酸的泪水开始了《忏悔录》的写作。整个自传都是他在逃亡的生活中断断续续地写成的。在莫蒂亚和圣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乌敦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完成于回到法国之后的特利堡,时间是1767 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忏悔录》的第一部。经过两年的中断之后,他又开始了第七章第第十二章、也就是《忏悔录》第二部的写作,最后峻工日期是 1770 年 11 月。卢梭辞世后,他的《忏悔录》才开始问世了。第一部发表于 1781 年,第二部发表于 1788 年。

(16)、感觉到,从《忏悔录》可以看到典型卢梭式的严酷无情的自我剖析外,就是非常出色的关于社会环境与人性恶的互相关系的辩证法的思想。在这里,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化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正因为这种批判是结合着卢梭自己痛切的经验和体会,所以也就更为深刻有力。

(17)、在这本书中,卢梭被骂得一无是处,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卢梭遗弃了他的孩子们,因而卢梭是“一个够不上尽自己最起码的义务的坏蛋”。

(18)、由此可见,当让-雅克有话可说时,话语完全不加控制地脱口而出。他的口和心是直通的,他的口中所言,乃心中所想,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冲动,掠过其内心的某种感觉或情感瞬时转化为他无法控制的话语。所以这些直接话语前面经常带有这种自发性的说明和标志:“那时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表面的情况如何使我脱不开罪责”“我不由自主地也向它鞠了一躬,用悲戚的声音对它说”让-雅克早年话语的这种自发性、直接性让我们联想到卢梭在其有关语言起源的理论著作中所描写的自然人的语言特征。

(19)、如果还不够明确,那想想我们的四大名著,也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通过的是何等宏大复杂的描述?但卢梭只通过自己的回忆录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真有“一滴水映出太阳光辉”的感觉。

(20)、(26)卢梭的语言起源观和中国古代的诗歌起源论如出一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卢梭的语言之于激情恰如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诗”之于“志”、“言”之于“情”的关系。

4、卢梭忏悔录名言

(1)、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2)、第这本书的基调就是论辩与抗争;为自己的人品和学说辩护,与不公正的世道和命运抗争;第正如巴金老人所言,这是一本讲真话的书,全书将因此充满一种赤裸裸的坦诚。

(3)、启蒙主义者从理性的立场出发,对社会的不平与压迫,对宗教偏见与迷信,给予猛烈抨击。启蒙主义者的活动反映了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个性意义的高度认识。他们维护个人的利益,主张个人应摆脱绝对君权国家和封建等级社会的压迫。

(4)、不过,《忏悔录》写作的重点,据卢梭自己说,事实和景物的记述固然力求详尽,但更侧重的是他内心活动的描写。他说,他写这部《忏悔录》的目的,是使人们准确了解他“这一生在种种不同的境遇中的内心感情”。他在全书开篇的篇首题词“披肝沥胆”四字的含义,就在于此。他把他的“本来面目真真实实地展示在他的同胞面前。”既不护短,也不美化自己。他勇于自揭丑行,他对他诬陷女佣玛丽蓉一事便痛悔了一生,到他晚年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时还追述了他少年时候所说的那句“坏良心的谎话”。明明自己是贼,偷了主人家的一条丝带,却谎称是那个小姑娘偷来送给他的。他说他每一想起此事,便心乱如麻,彻夜难眠,“似梦非梦地看见那个可怜的姑娘来谴责”他的罪行。

(5)、而写下册的时候,他的心情非常忧伤,书中记述的,“全是灾祸和一些人的背信弃义的行为,全是令人痛心的往事。”他说:“我本想把我要讲的事情全都埋葬在沉沉的黑夜里,然而有些事情又不由我不说。”因此他行文处处都流露出抑郁之气。不过,在痛苦的回忆中,也不乏感人的故事,例如一谈到卢森堡元帅,文中便充满了诚挚和朴实的友谊,他对圣皮埃尔岛的风光的描写,笔法明快,读之使人感到如同身临其境。

(6)、(21)也如《对话录》中“卢梭”对“让-雅克”的评价:“他是自然造就的结果,[……]此后到了成年时期,他几乎还是原来那个样子,现在,经过60年的磨难和不幸之后,时间、逆境和人仍然没有怎么改变他。他的身体衰老了,出了毛病,他的心却一直很年轻;他仍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爱好和激情。他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是一个老孩童。”(RousseaujugedeJean-Jacques,Dialogues,op.cit.,pp. 799-800)

(7)、你越掩盖自己的问题和暗伤,它们就在抗拒中变得更加茁壮。

(8)、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姊妹关系。

(9)、书中,我也看到,一个人一生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那几步,出走,遇到贵人,自己的成果受到认可,某次大的挫折

(10)、等。一些不凡的人,能从这些人生的戏码中获得很多改变很多,但普通人却只有能力将这些关键点变得平白无奇 。

(11)、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那时就是那样的人。

(12)、(2)KäteHamburger,Logiquedesgenreslittéraires,traduitdel’allemandparPierreCadiot,Seuil,19pp.282-2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