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品文案 >

精选126句杨绛的散文风原文(杨绛散文风所表达的主旨)

杨绛散文风原文

1、散文杨绛《风》

(1)、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她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感动无数人。 

(2)、然而,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锺书,说杨绛有男朋友,又跟杨绛说,他表兄已订婚。钱锺书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见面后,钱锺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坠入爱河)了。”

(3)、[39]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刘象愚等译,第23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像丁尼生(Tenny son)诗里的“夏洛特女郎”(The Lady of 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世界,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真实世界。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

(5)、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6)、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他说,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她说,不要紧,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门轴坏了,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有我,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有我”深信不疑。

(7)、[16][17][27][29][30]杨绛:《杨绛全集》第1卷,第212页,第211页,第453页,第508页,第5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8)、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9)、“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越深,感情越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10)、天天织造又拆解布匹的珀涅罗佩也绝不是荷马史诗里的英雄,与她日常化的生活场景相比,奥底修斯纵横四海斩妖除魔的冒险经历多么奇幻而有魅力。然而在《奥德赛》这部史诗里,珀涅罗佩占据了一半的篇幅,并始终是英雄归乡记主题的核心所在。同样如此,较之于钱锺书出入于古今中西名著典籍的学术传奇而言,杨绛专心于小说、散文和翻译的文学生涯似乎也显得过于平凡,她对于作品的反复修订更改,以及对于钱锺书的创作或潜在之构思图案的重新编织,均呈现出一种面向自身的开放性,和面对读者时相对谨慎的封闭性。杨绛终其一生对于自己的作品文本进行着修改,这与她对于外在批评者、研究者乃至摹仿者、崇拜者的各种声音一律保持距离的姿态,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强烈鲜明的对照。正如钱锺书以博览的学问和丰赡的修辞建立他自己的一个“诗学乌托邦”,杨绛也通过自己的传世文字建构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尤其是由她暮年记忆书写所形成“我们仨”式的精神空间。思想史家孙歌认为,杨绛以近乎“洁癖”的方式,“打扫战场”,清理一辈子的痕迹,原因即在于“她直觉到‘我们仨’的难于归类和难免被曲解”[51]。

(11)、我当初选读文科,是有志遍读中外好小说,悟得创作小说的艺术,并助我写出好小说。但我年近才写出一部不够长的长篇小说;年过毁去了已写成的二十章长篇小说,决意不写小说。……有几个短篇我曾再三改写。但我的全部小说,还在试笔学写阶段。自分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无成了。[6]

(12)、 别人怎么看你,不干你的事,如果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被镜子里的形象吓坏。 

(13)、平装,各大电商网站都在预售,一般在2016年6月初有货,价格17元左右包邮。

(14)、赤裸裸,可以表示天真朴素。不过,如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富有魅力,认真要赤裸裸不加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培根(Bacon)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枯燥!

(15)、[36]参见黄子平:《体裁的“误读”》,《文学的“意思”》,第102—104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6)、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7)、[19]参见钱锺书《小说识小续》中论“渊源学”一则,《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第86页,三联书店2007年版。

(18)、[28]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下卷,杨绛译,第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9)、看杨绛先生和钱年轻时的照片,钱钟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真是一对璧人。我觉得,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黑框的眼镜,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一个人。

(20)、杨绛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也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杨绛先生的话,让你读懂生活的真谛,重新认识当下的自己。

2、杨绛的散文风原文

(1)、[33]杨绛:《李渔的戏剧结构》,《杨绛全集》第5卷,第347页。

(2)、而钱锺书的婶婶见杨绛虽是名门闺秀的出身,却完全不摆千金小姐的架子,反而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很是感慨,夸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锺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

(3)、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地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4)、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钱锺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5)、[12]参见于慈江:《杨绛,走在小说边上》,第194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

(6)、[20]钱锺书:《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1983年),《七缀集》,第181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

(7)、《干校六记》、《将饮茶》、《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杂忆与杂写》、《听话的艺术》、《丙午丁未年纪事》、《喝茶》、《我们仨》、《忆孩时》、《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老王》、《窗帘》、《收脚印》、《阴》、《流浪儿》、《风》。

(8)、新闻里说:“有一些车子吹翻了,有一些树吹断了,广告牌全部吹到了地上,有一些树横在了路上,有些砸到了车,商场里的东西全卖光了,学校也停学了,工厂也停工了,家里的水也停了,交通也停运了,全部都停了,风,损坏了我们美丽的城市。

(9)、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鬼》、《事业》 

(10)、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锺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钱锺书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11)、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十余岁的老人,提笔写下散文集《我们仨》,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如微风细雨,温馨感人。

(12)、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衷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13)、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14)、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钟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1943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15)、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16)、③女儿丈夫去世后,整理、抄录丈夫的笔记、书稿,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17)、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18)、恰如小说文体里的疆域需要以诗歌形式加以开拓一样,杨绛对于诗歌写作的背景又另外构造起了一个故事:她晚年计划写作一部题为《软红尘里》的长篇小说,1991年底动笔,至1992年春,自言“大彻大悟,毁去《软红尘里》稿20章”[43]。《代拟》“缘起”中说有此“绝妙好辞,何需小说框架”,反而未能贯彻她所言以小说容纳诗歌的主张。这组诗写作原委是存在可疑之处的[44],但杨绛以“当事人”“命题者”的姿态对钱诗进行诠解,这种强势的态度却并不罕见。比如《记钱锺书与〈围城〉》,就也规定了“捏造”与“事实”的界限,其他钱锺书著作也大多附有杨绛的说明,其用意多半是想要厘清不恰当的美誉和不真实的传言,她总是拒绝读者或研究者热心过度的关怀和好奇,再三强调钱锺书对自己大多数已刊文本并不满意。这种代作者自谦的言语显露出的,是如同杨绛对自己作品文本的焦虑一样的情绪。杨绛生平最后几年还给妹妹杨必翻译的萨克雷《名利场》进行了一番“润泽修改”。译本获得极高的成功,其中钱锺书和杨绛对之指导甚多,傅雷也曾极尽鼓励和推荐之事(却都受到杨绛的否认)。杨绛对杨必译文的修改,遵循着自己所提出的“点烦”论。释道安《比丘大戒序》“约不烦”的尚简原则[45],就是杨绛谈翻译时的“点烦”,虽说用词是取自《史通》,但实际来源于此[46]。作为一名翻译家和当代白话文学作家,她都希望表现出自己更有表达独特见解的资格。不仅如此,她甚至曾表示,为了小说中一个译注,就把希波克拉底的《古医学》全书读完[47]。此外,杨绛还曾向人回忆钱锺书如何借鉴了她的读书心得:

(19)、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20)、[25]钱锺书:《谈中国诗》,《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第99—100页。

3、杨绛散文风所表达的主旨

(1)、[43]杨绛:《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杨绛全集》第9卷,第485页。

(2)、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3)、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结构严谨完美,开合有度;立意富于哲理,阐述时能接示事物间的辩证联系,且内涵丰富,留给读者极其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

(4)、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5)、作者全力保证男女主人公的名节无愧于人,用旁人的若干恭贺、玩笑来渲染喜悦幸福的气氛,并衬托出婚事主角的羞涩和平静。小说最后两章写到这场了却杨绛心事的婚姻,如何在男女主人公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尤其是姚母最后说:“我现在有儿有女,不再是孤寡老人了!”令人深感同情。结尾处,杨绛写道:“姚太太和女儿女婿,从此在四合院里,快快活活过日子。”[30]那些“包孕最丰富的片刻”,“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全都不要了,旧文学里最常见的“大团圆”俗套,置于此间具有了别样的意味,与以往富于喜剧感的讽刺笔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杨绛绝不至于“老手颓唐”到以陈腐滥套应付写作的地步,我们读《洗澡之后》的开篇,以进行时态的口吻引入一节日常生活琐事(姚宓正在帮母亲整理衣物),便知作者手眼依然不俗。实际上,我们对这个结尾也感觉不到特别的陈腐之气,却由上述这种反差感里体会到某种人生终究无法把握的悲伤情绪。这种情绪虽然只是在杨绛漫长人生的暮年才有所流露,却与她熟稔的反浪漫主义手法的喜剧情节构成同调。中年心境里所感受的那种日常生活的平庸乏味,以及对于青春爱情的浪漫文艺腔所采用的嘲谑口吻,随着人寿增长而淡化,换作和厚宽恕的姿态。杨绛把《洗澡之后》写得格外类如一出戏剧,具有着她乐于作为场下的观众看到的结局。

(6)、今日,火萎了,先生回家了,“我们仨”,再无生离和死别。在她身上,人们忘掉时间的残酷。105年无情而漫长,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整编自国际先驱导报、人民文摘、环球人物等

(7)、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录入《杨绛文集》),我很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因为我脾气不好。女佣们都说:“四小姐最难伺候。”其实她们也有几分欺我。我的要求不高,我爱整齐,喜欢裤脚扎得整整齐齐,她们就是不依我。

(8)、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9)、这次读的是《杨绛全集》中散文卷中的第三本,涉及内容很杂。有写作者的求学、逃难经历,有的写作者家中佣人、保姆的故事,也有写作者自己的家庭趣事,还有作者哀思丈夫和女儿的文章诗句。

(10)、[32]杨绛:《〈喜剧两种〉一九八二年版后记》,《杨绛全集》第5卷,第192页。

(11)、[49]废名译文,见《竹林的故事》初版书末(后置于卷首),王风编:《废名集》第1卷,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商界最成功的母亲!她教育出了谷歌之母、女版乔布斯和名校教授!

(13)、[40]参见IanWatt,TheRiseoftheNovel:StudiesinDefoe,RichardsonandFielding,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p.

(14)、杨绛也曾考虑由钱锺书替她添补计划所作小说里的诗歌文本,因此我们恐怕很难确保已有小说文本里没有钱锺书代笔的诗作。那部多处打乱真实写作时间序列的《槐聚诗存》,就是在杨绛敦促之下完成的钱锺书旧体诗集的“自订本”。序言中提到杨绛发起这个“自订本”的理由,就在于“俾免俗本传讹”——这也是以重新编织来保持作品之纯洁的一种考虑。诗集结尾的《代拟无题七首》(1991),因前面附有杨绛亲自写的“缘起”,展现出诗与她本人的紧密关系:

(15)、文学理论家夏志清曾这般赞叹过他们的婚姻:“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钱杨夫妇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誉的夫妻了。”

(16)、[52]杨绛:《杂忆与杂写》,“自序”第1页,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与前引同题文集内容不同);杨绛:《杨绛散文》,“扉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7)、杨绛先生习惯早上散步,早年每天坚持走七千步,练大雁功,但由于动作太大,老年人并不适合多练习,后来改练八段锦,在屋内能走上三四千步。

(18)、看风。今天早上一起床,就好奇地看着窗外的雨,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躲台风,马路上几乎无人无车。狂风把街上的垃圾吹上了天空,我们美丽的城市就这样被损坏了,心中特别难过这讨厌的台风。

(19)、钱锺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20)、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4、杨绛散文《风》原文度后感

(1)、听风。现在全世界人都好像在躲今天的台风,台风在外面呼呼地响,我在房间里写作业,窗外的风声,警车声,救护车声让人害怕,最怕有人出事,现场肯定是惨不忍睹啊。

(2)、她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流连忘返,吸取清爽怡人的新鲜空气。

(3)、杨绛生平最大的写作志愿,应该还是小说这个文体。《〈杨绛文集〉自序》一文中带着非常复杂矛盾的心情,追述自己的写作历程:

(4)、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塑造了一个失去父母投靠亲戚的孤女李君玉一形象。《弄真成假》则刻画了父亲早逝的穷青年周大璋,及失去母亲寄人篱下的女店员张燕华这两个主角。不难看出,杨绛有意将这两部喜剧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家庭“缺失”性人物形象,并从这不完满的戏剧形象中发掘和强调大环境压制下人物生存的现实困境和人性变异。杨绛似乎有意为笔下主人公作此设定,并习惯性透过笔下人物或身体、或精神或是家庭社会关系的“残缺”性或“非正常”状态来书写一种人生,讲述一段苦难,描绘一种命运。李君玉在几个家庭间颠沛流离,像踢皮球一样被几家亲戚推来搡去,过着伶仃无依、俯仰由人的日子。

(5)、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微博,欢迎大家多提建设性建议。

(6)、杨绛先生说:“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7)、[54]杨绛:《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杨绛全集》第9卷,第474页。

(8)、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9)、“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也难怪,钱锺书要亲授她这样的评价,他夸自己的妻子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0)、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11)、(1956年)大约这一年或次年,曾翻译亚里士多德《诗学》,根据英译《勒勃经典丛书》本并参照其他版本翻译,锺书与我一同推敲译定重要名称。我将此稿提供罗念生参考。罗念生译亚理士多德《诗学》序文中有“杨季康提出宝贵意见”一语。此稿为罗遗失。[54]

(12)、在她96岁高龄之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13)、《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 MP3音频 《妈妈牌生活英语表达字典》的升级版免费下载 百度云链接:http://pan.baidu.com/s/1bnHPfoN 

(14)、《洗澡》(长篇小说),台湾晓园出版社1990年出版;三联书店,1990年1版2印。

(15)、[2]参见《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第3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杨绛文集》(全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

(17)、《回忆两篇》(散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

(18)、钱锺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实获我心”。

(19)、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多好。钱钟书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5、杨绛作品风

(1)、内容提要 当代作家、学者兼翻译家杨绛对待自己的文字素来严苛谨慎。她曾将丈夫钱锺书所参与的集体翻译工作中的反复修改,戏称作荷马史诗中奥底修斯的妻子珀涅罗佩(Penelope)的织造,织了又拆,拆了又织。而她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这种在已刊文本基础上不断以修订、回忆、更正、补白甚至推翻重来的方式干预传世之作品的习惯,为研究者探寻其写作心态与语言风格等方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将考察杨绛在文学创作生涯中的改造和修订行为,揭示其文学观念中的修辞志趣与文体宗旨。

(2)、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于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几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饨。

(3)、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6)

(4)、《将饮茶》(散文),三联书店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于1987年先后出版。

(5)、[42]钱锺书:《槐聚诗存》,第143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

(6)、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7)、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杨绛的文章2:(本文选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坐在人生的边上

(8)、杨绛出的书不少,代表作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我们仨》等,却一直坚持不做宣传,说是怕耽误读者。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对此,她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她谢绝出席。 

(9)、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10)、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模糊不清,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整理,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11)、[7]杨绛:《萨克雷〈名利场〉序》,《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

(12)、“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坐在屋里的书桌前,她写下自己的心语。“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13)、[37]叶廷芳:《跳动的音符》,第70—71页,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早先叶廷芳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谈过:“杨先生那么喜欢译巴罗克小说(或流浪汉小说),她分明看到了这种非正统文学的野性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前途。”见许嘉俊:《杨绛译〈堂吉诃德〉被当“反面教材”,众译家据理驳斥译坛歪风》,《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8月26日。

(14)、这让我们想起,杨绛早年就是以戏剧家身份出名的。她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写过三部喜剧,搬上舞台后都大受欢迎。四幕剧《称心如意》(1943年作)的结局如同剧名,以戏剧冲突、人物矛盾的彻底化解收场。剧中的女主人公李君玉仿佛林黛玉的命运,父母亡故后从天津投奔上海的几个舅舅家,被当作可利用的工具往复寄居篱下,在饱尝人间冷暖后,却意外得到老舅公的宠爱,成为其丰厚遗产的继承人。剧中处于三角关系的年轻人也化解了风波,最后各有归属。五幕剧《弄真成假》(1944年作)的女主人公是和《称心如意》同样寄居高门大户阔亲戚家的文化青年,同样也是写处于三角关系里的年轻人,结构相近而花样仍可翻新,这是杨绛表现其创作才能的独特方式。《弄真成假》的女主人公张燕华超越了《称心如意》女主人公李君玉的虽冷眼旁观但缺乏行动力的状态,作者将与后者搭戏的男朋友身上所存的勇气和见识都一并赋予了前者,而同时作为整体色调上的调和安排,减弱了男性角色周大璋的品质,使其因家境贫寒而一度想要追求张燕玉寄居家庭里的阔小姐。周大璋靠谎言维持着虚假不堪一击的体面,而张燕华最终设计使他乖乖就范,两人婚成。剧中的男子在结尾对着新婚妻子终于承认:“我还有不叫你称心的?……我这一辈子,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吗!”[31]这种“大团圆”结局,带有风俗喜剧的中国气息,缓和了人生和社会的矛盾冲突,远离了政治和时代的环境压迫,带有一种作者自身的主观意愿。杨绛将这一创作意图,解释为是对沦陷区时代上海人民精神需要的满足,使他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始终没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32]。喜剧作者将剧中的冲突回归于一个和谐与平衡的结局,其实未必是无视现实和时代,我们或许反而从中察觉一种更为清醒的历史观念,未被潮流所裹挟,并不轻许人们能够因察知和改造社会时弊就可以取得他们想要的幸福。

(15)、[44]参见赵玉山:《〈槐聚诗存〉勘误》,范旭仑、李洪岩编:《钱锺书评论》卷第220—22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6)、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17)、婚姻中的两人是同甘共苦彼此支持的战友。面对困境,杨绛先生不似寻常怨妇那般会抱怨丈夫而是坦然接受并尊重丈夫的决定,与丈夫携手站在一起。

(18)、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

(19)、钱锺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屏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声名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20)、我们对女儿钱瑗(小名阿圆),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1)、1946年《文艺复兴》创刊号所载杨绛短篇小说《ROMANESQUE》

(2)、《关于小说》(文论集),三联书店1986年初版。

(3)、《洗澡》这是杨绛迄今为止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4)、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5)、杨绛的文学创作同时浸润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她的写作风格流露着超凡脱俗、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在西方自由的人文精神关照下,杨绛的小说和散文都表现出了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发现,然而真正促成杨绛独特创作艺术特征的因素是儒家思想,杨绛的为人为文都贴合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杨绛文学创作的情感张力源自儒家性情的形成,这也正是她隐身哲学的本质所在。杨绛的小学和大学教育都是在教会学校接受的,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

(6)、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杨绛把自己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她喜欢的名言。“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7)、杨绛先生和钱钟书有一个女儿叫钱瑗,小名阿圆。

(8)、[5]HannahArendt,“ThinkingandMoralConsiderations”:Alectrue,SocialResearch,Vol.No.3(Autumn1971),p.4

(9)、爱吃些时令蔬菜、水果,喝点牛奶,有时蒸一点鱼。

(10)、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11)、可见这类作品在早期现代西方文学里属于小说兴起时代的典范文本,尤其可表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写实派,出现的时间还早于古典主义时代,其活泼丰富的笔法与素材对于现代小说发展有很大贡献。杨绛有一个研究心得,也许可以说明她对小说文体的信赖:

(12)、其中以素朴的话语,表达出内涵充沛的老人特有的矜持、热情与通脱。对于“电谢波流,似尘如梦”的人生,这种姿态显得格外富有尊严和魅力。在其中,诗歌、艺术与思想固然是可贵的精神财产,作为个体内心最可宝贵的“生命之火”,其灼烧、温暖乃至成为灰烬,却是更加重要的价值,一切都无法代为决定其命运。

(13)、收拾东西之前听妈妈讲台风的注意事项,这次的台风名叫:“山竹",我非常兴奋又非常的害怕,但又期待着台风的到来,我可是从小到大,都没见过12级台风。回到床上我想象着台风的厉害,想象着能够把树连根拔起的大风是多么可怕!在妈妈的陪伴下,我睡了……

(14)、最后说句,杨绛先生,谢谢您,谢谢你们一家留给广大人民如此丰富经典的精神文化遗产,一路走好,你们仨团聚了!

(15)、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16)、文章描写“流水”和“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相同之处是:都受束缚,渴求自由。不同之处是:面对束缚,“流水”采取的是顺乎自然的抗争的方式,争取解放,终得自由;“风”采取的是坚决抗争的方式,但终难自在。

(17)、八段锦是古代人发明的一种保健养生方法,通过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能活络经脉,打通气血,具有抗病、强身、延年的作用,常练习获益多多。

(18)、我喜欢思考自己的人生,幻想自己的未来,哪怕一觉醒来生活依旧,可是绝对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我就是我,喜欢走自己的人生。喜欢有个性的生活,不想芒然一生而碌碌无为。或许只是自己在异想天开,或是痴人说梦,可是自己却依旧不到心不死,坚信未曾认输不曾输。我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有梦想的人不算可笑,可笑的是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或许自己无法成功,可是也绝对无怨无悔。

(19)、《春泥集》(文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

(20)、[11]杨绛:《记章太炎先生谈掌故》,《杂忆与杂写:一九九二—二〇一三》,第10-14页。

(1)、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无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2)、杨绛作为知识女性,并没有奋力高喊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等口号,而是利用散文进行温婉的自省,进而确立了女性意识。在《回忆我的姑母》当中,杨绛反思和审视了反叛型女性意识,同时也确立了杨绛自我“女性意识”。在杨绛的笔下,姑母杨荫榆一生坎坷,但是她可以逃离封建家庭,追求人生自由,成为一名出色的知识女性。杨绛在描写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姑母的缺点,这样就会显得人物更加鲜明,具有自身的特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反叛型知识女性的形象。通过阅读杨绛系列散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在杨绛整个散文作品当中有关女性作者的潜意识。

(3)、[50]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158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这种文体意识和创作观念上的不肯从俗,生怕因为广受关注和研究造成自己所创作的文本遭到过度阐解甚或曲解,反映出人格自我认同上的清醒冷静。不肯从俗的“俗”,指的是不学无术的“俗”,即平庸从众的见解,并非寻常俗世的“俗”。杨绛始终未将自己等同于高卓的精神贵族。洪子诚一再强调杨绛藉由她自己的翻译文字来申明“我不是堂吉诃德”的意味,认为这是杨绛散文、小说里一贯表达的观点,即知识分子“毕竟是书生”,并非什么英雄:

(5)、爷爷钱基博是一位古文学家、教育家,先后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6)、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自1977年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曾经的“我们仨”,只剩她独自一人,整理钱锺书留下的多达7万余页的学术遗物,笔耕不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